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你为什么不愿说“不知道”

发布时间:2018-06-14 15:3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马遥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

    一周接连三次,亲历同学上课被老师提问,两位同学含糊地说出了自己也觉得不着边际的回答,另一位同学则“嗯嗯啊啊”良久没有说话。显然,被提问的三个人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没有一个人愿意直接说一句“我不知道”。

    回忆近三年大学课堂上的提问,确实基本没听过哪个学生直言“不知道”。如果是个别现象,我们可以用诸如“骄傲”、“要强”等性格特质来解释。但这种对“不知道”的抗拒和否定,显然已经是一个集体性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名校光环所赋予的“优等生心态”引起的。

    优等生心态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对自我的期望上限,而在于竭力保持的期望下限。也就是说,无论何时何事,即使不能表现完美,至少也要“说得过去”。

    比如在课堂提问中,即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要努力尝试着贴近,至少要能沾一点边,以示自己并非毫无见地。如果非常不幸地完全摸不着头脑,就只能一直处在思考状态,表示只要再多给一点时间还是能回答出一些的。总之,唯独没有“不知道”这个选项,因为这似乎显示出自己能力差、水平低、反应慢,不符合“优等生”的形象。

    与此同时,具有优等生心态的同学还会以此标准来评判他人。如果别人在回答问题时说“我不知道”,他们难免会在心里默默嘲讽、鄙夷。这样又会反过来加深优等生心态,更加努力维持自己的优等生形象。

    除了课堂提问,优等生心态还反映在其他情境中。比如,小组讨论中面对不熟悉的话题时,完成作业中遇到疑惑的问题时,甚至会一直延续到校外的实习、工作等活动中。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不希望直接暴露自己“不知道”的事实,努力掩饰或临时弥补自己在某方面的空白,至少达到“说得过去”的水平。

    一句“说得过去”看似要求不高,但想要时时、事事“说得过去”无疑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这种拒绝承认“我不知道”的心态会成为沉重的心理包袱,既让人过分纠结于自己完美形象的维护,也容易对他人形成偏见。而且容易把一件小事过度放大,由一个方面的不足引发对个人的全面否定和怀疑。这样既无益于直面并解决具体的问题,也让人陷于无谓的焦虑或狭隘的偏见。

    真正的期望下限不应是“不知道”而是“不面对”。坦率地说一声“不知道”,就放下了内心的紧张和纠结,可以专注地分析问题本身。比如,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是没有专心听讲,那就要督促自己上课集中注意力;如果是问题超出能力范围,那就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如果是提问太过刁钻,那就权当扩充知识,不必过于在意了。当人能直面自己的“不知道”时,再听到别人说“不知道”,也不会急着做出判断,而是分析具体情况、选择理解。理解了他人,也会更容易接纳自己。

    所以,请相信,你自有闪光的骄傲,也可以直言“不知道”。

【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