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官微
APP下载

“体检”时亮了!这样的港珠澳大桥你肯定没见过

发布时间:2017-11-16 07:57 来源:中国青年报官微 

  导读

  即将建设完成的港珠澳大桥,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整体具备通车条件。经过二十多天的荷载试验,14日,大桥主体工程最后一段桥面荷载试验结束,大桥进入全面交付验收阶段。

  在很多人看来,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新体现。(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ID:cctvnewscenter)

  大桥通车后将实现港珠澳30分钟交通圈

  港珠澳大桥由海中桥梁、人工岛、海底隧道的主体工程以及粤港澳三地连接线和口岸组成,全长55公里。

  大桥最主要的特点和最大的施工难度在于海床下深埋超过30米、长度达7公里的海底隧道。在没有岛屿的情况下建设海底隧道,这看似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总工程师林鸣想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用高达50米的120个钢圆筒打入海底并且连接起来,并用沙子填充修筑人工岛。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进行吊装对接

  据了解,大桥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从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至30分钟,真正实现港珠澳30分钟交通圈。

  △航拍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香港入口

  最后一项荷载试验已完成 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荷载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大桥的实际承载能力,得出位移变形的具体数据。这也是未来通车的准入证。港珠澳大桥荷载试验从今年10月底正式启动,目前已先后对大桥桥面、钢箱梁、索塔等关键部件进行了外观和静态载重及动态载重的压力测试。

  试验人员通过两辆满载共70吨,相当于约45辆小汽车重量的载重卡车,以每小时10至60公里不等的时速在大桥上行驶,测试大桥通车条件下所产生的实际承载能力、晃动、振幅、位移等。通过测试桥梁结构动力特性及动态响应,验证桥梁是否在正常的工作状态。

  动态载重试验是整个荷载试验过程中最综合也是最后一项试验内容。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部副部长熊金海表示,根据现有数据判断,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红外成像”技术为港珠澳大桥“体检”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以钢结构为主打造而成的海上钢铁巨龙。作为当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创新贯穿了整个大桥的建设和未来的应用,新技术也同样被运用到了这次大桥的“体检”当中。

  央视记者张雷:“这就是工程人员专门为大桥体检做的一套红外线热成像飞行检测仪。这套系统不仅搭载一套传统光学相机,同时它还有一套红外线热成像相机,这两个相机可以同时为大桥的关键部件进行详细的检查。”

  画面中看到的就是通过红外热成像拍摄的大桥影像,均匀的颜色代表大桥钢结构材料也同样均匀。此次使用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系统正是利用了金属导热性强这一特性。

  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员马晔表示,一旦有锈迹、表面开裂,会出现明显的温度变化。

  光学、红外等技术运用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据了解,利用红外成像技术,这套检测系统还可以穿透已经铺装完成的桥面沥青,直接观察到大桥内部结构是否出现异常。同时,主梁、主塔以及缆索的情况也尽收眼底。

  交通部公路院国家道路及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员马晔表示,过去需要十几、二十几人,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检测,通过光学和红外的技术,一天甚至半天就可以完成,很大程度提高了效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责任编辑:高晨】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