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昔日盐碱地 如今金银滩

宁夏盐池:青年变身绿色发展领头羊

发布时间:2018-12-06 05:5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豪 马富春

  “吃水没源,走路艰难;三年两旱,口袋没钱。”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临近西海固、毛乌素沙漠南缘,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严酷的自然环境制约着这个西北小城的发展。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盐池有3/4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农民无法耕作、生存困难,贫困发生率高达75%。而2017年,这个昔日的不毛之地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6%,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9个贫困县区中率先脱贫的县。

  沙漠边上播希望

  在沙漠边上活了大半辈子,53岁的官昌印象最深的便是拉水。10岁出头的他常常天还没亮就牵着毛驴从苏步井出发,走到10多公里外的水井打水。一桶水90公斤,一家人要用1周多。

  除了缺水,还有肆虐的风沙。今年46岁的县扶贫办副主任周桂琳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老家惠安堡还没通电。自己结婚时,小姐妹在窑洞里打着手电给她化了一个“狗熊”一样的妆容,坐着毛驴几十里沙路走下来,糊了一脸沙子。

  “走出去都比这里好,就有希望。”35岁的秦志敏大学毕业后不愿回家乡,而是在北京找了一家公司。如何过上好生活,让年轻人留下来,这是摆在盐池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制定“大力种树种草,兴木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确定盐池等3县为农业现代化基地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验基地,并进行土壤普查与农业区划。

  40年里,全县上下严格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防沙、治沙、用沙。与此同时,水利建设也开展起来,一系列井灌、窖灌、节水示范工程纷纷落地,农田水利以及人畜饮水状况大为改观。

  与干旱“抗争”、与风沙“较劲”,盐池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凡是能生长的地方都植绿。如今,随着生态的恢复,唐代诗人李益笔下的“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盐州饮马泉”的场景重现盐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盐池干部带着群众干,迎来生态大变样。统计显示,盐池县人工造林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已有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100万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1%和70%,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顺口溜描绘的景象成为过去。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从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着手,统筹推进农村供水、道路、危房危窑改造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通过“扬黄工程”“生态移民”等举措,实现山、水、田、林、路、村的合理规划。

  15年前,官昌举家搬迁到距离县城仅10多公里的惠泽村。新房落成当天,自来水接到家里,哗哗作响,这个淳朴的庄稼汉第一次觉得“脱贫不再是一句空话”。

  生态环境的好转,给农村经济注入活力,盐池人也在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官昌放弃了种植耗水较多的玉米、高梁,告别了粗放的草原放牧,在当地农林畜牧部门的帮助下养起了滩羊。他所在的村集体则充分利用村里养殖能手多、牧草充裕的先天优势,办起了肉牛养殖场。近年来,以滩羊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了盐池弯道超车的“金字招牌”。

  青年变身领头羊

  “以前盐池人常说,黑水汗脸挣出小日子,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更要珍惜。”花马池镇佟记圈村村民王飞说。前年,他当选为县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王飞是第一个在村里盖起砖瓦房的人。但一场猪瘟让他濒临破产,为了还债,王飞和妻子外出务工,没多久,他在装车时摔坏了腰,妻子也被工地上一面突然倒下的墙砸伤了头。

  一家四口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只好回到村里。王飞记得,最难的时候,他和妻子一个拄着双拐、一个头缠纱布去种玉米,一下午只播下两行种子。望着大片没有播种的土地,夫妻俩流下了眼泪。

  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战略,王飞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户,一系列优惠政策接踵而来。在“五户联保”机制下,王飞从村里的互助社贷款3万元,买回20多头羊,并将自家的羊放入村里的集体羊舍。

  无息贷款、统一管理,让王飞身上的担子轻了不少,更让他感到安心的是,县里为养殖户量身打造的保障网。“买回一头基础母羊,补贴100元;卖出一头小羊,补贴30元;还给羊买了保险。”优势产业与好政策打起组合拳,王飞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和王飞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变思路,将家乡视为绘就人生蓝图的大舞台。在盐池县大水坑镇二道沟村,35岁的杨彦昭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家,在河南办了一家跆拳道馆,年收入30万元以上,前两年一次返乡的见闻,让他产生回乡创业的想法。

  “小时候,每年8月村子里全是荞麦花,可后来种得很少了。”杨彦昭想,家乡出产的荞麦是绿色健康杂粮,现在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对荞麦有潜在需求。

  2013年,杨彦昭返回二道沟村,成立湖生种养合作社,陆续流转了6118亩闲置土地。

  为了鼓励年轻人,盐池县有关部门对杨彦昭给予帮扶,不仅帮他办了200万元的贴息贷款,还赠送给合作社一台价值60万元的小杂粮加工设备。杨彦昭也自发延长产业链,新建小杂粮加工厂、滩羊养殖大棚和生猪养殖大棚,发展循环农业。去年,湖生种养合作社的161户社员户均增收3000元,杨彦昭切实感受到了自己事业的价值。

  在杨彦昭的带动下,二道沟村已经成立了6个专业种养合作社,近百名中青年村民回乡就业。前年,秦志敏也回到了盐池上班,“不用吸霾,享受着蓝天白云”。这些返乡就业创业者推动盐池扶贫向“造血型”转变,脱贫步伐大大加快。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盐池县县委书记滑志敏说,眼前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盐池县将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富民步伐,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小康。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