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好山好水好贫困”怎么破,生态“+”减贫要打组合拳

发布时间:2018-10-18 14:4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世昕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好山好水好贫困”——在江河源头等一些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当地百姓常常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10月17日举行的“2018扶贫日生态环保与减贫论坛”上,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化解这一矛盾本质上就是把绿色青山变作金山银山。

近年来,中华环保基金会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工程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委员王秀峰说,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贫困地区还普遍存在着生态脆弱、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工业污染转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加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用与维护的矛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减贫工作,就是要把握好两者关系,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发展理念,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贫困地区大多位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交错地带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一旦处置不当遭到破坏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同时,这些地区又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面临着消除贫困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做好生态环保扶贫工作就是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消除贫困的内在统一,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现实。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陆续在生态保护与减贫方面打出组合拳,包括,督促引导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如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使京津冀水源涵养区,赣州、南方、丘陵等三地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支持,生态环境得到系统保护、修复;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农村环境整治,截至目前,中央财政连续安排专项资金435亿,支持全国13.8万个村庄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大批贫困县、贫困村得到支持,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方式明显得到改善;再有,建立生态补偿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已开展新安江流域、九州江流域、引栾入京等补偿试点。

    谈及未来的生态环保与减贫如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部负责人说,要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生态环保扶贫的长效机制。鼓励贫困地区开展两山实践创新激励创建,支持贫困地区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范引导种养业扶贫攻坚等农家乡村旅游产业,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引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公益岗位的方式,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安置贫困人口就业、增加劳务收入,深化多方合作联动,落实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定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生态环保扶贫。

    王秀峰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研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衔接的激励机制,促进地方政府及基层群众参与自然保护。同时要把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开发的建设、规划与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上线等法规制度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保护与减贫脱贫同步实施、同步部署、同步考核。 论坛邀请生态环境部13个扶贫工作小组代表介绍了生态环境部定点扶贫工作的创新与实践成果,生态扶贫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了中国绿色减贫的成效、实践难点和绿色减贫效果评价体系,提出了中国绿色减贫的前景、路径和技术路线。 论坛还设置了对话环节,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脱贫攻坚的重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生态补偿扶贫、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等课题,邀请地方和企业代表进行交流。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