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王学军
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题是“合作共赢,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的确立,不是凭空而来,它是新时代中非关系的最新准确定位。它不仅反映了中非合作的现实本质特征,也代表了中非合作未来的努力方向。中非命运共同体从历史深处走来,至今已愈加紧密,更加牢不可破。
中非命运共同体起源于反殖民主义时代,发展于民族解放与斗争时期,壮大于反帝反霸时期,鼎盛于中非追求共同的民族复兴梦想的新世纪。
中非之间首先是反殖民反压迫的命运共同体。曾经,在西方列强主导的全球体系下,被殖民被压迫的遭遇使中非双方自然地发现对方,彼此鼓励,互援互助,共同应对类似的外部侵略。例如,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中国各地社团一致声援埃塞人民的斗争,当时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专门发表公开信,声明“支持埃塞的反意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埃及举行声援中国抗日战争的集会,南非民众组织了“南非非洲人援华会”,筹集款项支援中国人民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与非洲独立后,中非之间是反帝反霸的命运共同体。该时期的主题是巩固独立和获得更多国际承认。万隆会议开启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序幕,周恩来访问进一步开创中非关系新局面。到1976年,当时独立的48个非洲国家中,有41个都与中国建交。上世纪的70年代中国帮助非洲援建了坦赞铁路,非洲国家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非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应对发展难题,携手开创国际外交新局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非之间是改革开放、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彼时,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而非洲经历了国家建设的艰难探索后,也迈向了自由主义的变革之路,谋求经济发展开始成为中非双方的第一要务。中非贸易额快速提升,70年代初为1.7亿美元,1980年增至9.6亿美元,1992年突破20亿美元。此一时期,中非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事例是,1990年代中国面临西方借人权打压经济困境中,非洲国家最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予中国以宝贵的国际支持。
时间进入21世纪,中非之间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加务实的命运共同体。该时期,非洲提出了第一个非洲人自己的关于非洲大陆发展的整体规划《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建立了组织力更强的非洲联盟。中非双方共同创建了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新型合作机制,中国于2006年发表了第一个对非政策文件。中非互动更加频繁,中非合作的基础更加厚实,超越了过去政治和经济范畴,延展到了安全、人文等领域。2009年,中非贸易额达910.7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与此同时,新世纪中国也成为联合国非洲维和的中坚力量。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合作更高效、领域更加宽广,中非之间升级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进入深耕细作、紧密对接的新时期。该时期,中非合作的现实契合度更高。首先是中非的梦想高度契合。中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非洲提出的非洲和平繁荣的2063愿景都是发展民族复兴之梦。其次,中非为实现梦想所奉行的传统价值精神高度契合。中国与非洲都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相信团结合作的集体力量。再次,中国拥有资本、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正是非洲发展之亟需。非洲拥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正是中国发展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中非之间携手共进,呼应互助,努力达成政策协调对接。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中非双方“积极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接”。2018年3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一次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将推动“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对接,与《非盟2063议程》相对接,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让中非合作插上“一带一路”的强劲翅膀。“一带一路”虽是中国提出,但属于世界,尤其与非洲关系密切。“一带一路”奉行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所推进的中非之间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人心相通,使中非合作更加深入,从而促成中非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