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踏访外交部街:感受七百年风云

发布时间:2018-07-02 13: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裘星

    原标题:踏访七百米胡同 感受七百年风云

  摄影/梁天伊

  摄影/希木子(“青睐”群友)

  摄影/梁天伊

  林巧稚曾居住的28号楼 摄影/苏菲(“青睐”群友)

  摄影/苏菲(“青睐”群友)

  摄影/老冯(“青睐”群友)

  摄影/颜菁

  时间:6月20日

  地点:外交部街

  6月20日上午,盛夏时节,艳阳高照。“青睐”“人文寻访”活动特邀北京市档案局(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北京史研究会理事王兰顺,带大家游历外交部街、追忆寻常巷陌里不寻常的历史故事。

  王兰顺老师自二十年前开始关注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他一扇扇地敲开胡同里的大门,试图留存失落的胡同文化。二十年里,他先后策划举办过禄米仓胡同、总布胡同、外交部街、崇内街区、大栅栏街区、西交民巷街区等多项历史文化展览,著有《住在北京四合院》、《史家胡同》,先后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近年来担任《北京规划建设》杂志专栏的主笔。

  在外交部街,我们跟随胡同专家王兰顺老师一路游历,一路惊叹,一路捡拾历史碎片。不少“青睐”成员发出感叹:“从小在北京长大,身为一个北京人却不知道这条经常经过的街巷还蕴藏这么多历史,实在惭愧。”这也正印证着“青睐”人文寻访活动的初心——带领大家发现身边不曾发现的文化。

  位于城市中心的古老胡同

  北京有一句俗语: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外交部街就是众多胡同中一条颇有故事的胡同,从被命名为“街”便能看出它曾经显赫的历史地位。

  这是一条位于城市中心的古老胡同,长七百多米,宽不过十米,却已在岁月的风雨中静卧了七百余年。王兰顺老师告诉我们,外交部街见过的世面不小,它曾接纳过袁世凯、孙中山,走出过周恩来、陈毅,也聚集过众多人文、艺术、科学名人。

  外交部街最早叫石大人胡同,明属黄华坊,清属镶白旗。“提起明代的北京,不能不提到‘土木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武将石亨在此次战役中抗击瓦剌,保住北京,立下战功。而后来,石亨却拥立‘土木之变’被俘放回的英宗朱祁镇发动了复辟,史称‘夺门之变’。上任后的朱祁镇重赏石亨,封其为武清侯,赐他在今外交部街胡同处营建府第。当时的石府浩大宏阔,几乎占据整个胡同路北的四分之一,胡同便称作石大人胡同了。”

  说起“石大人”的故事,王老师仿佛在说一出戏:“也正是因为石府修建得过于豪华,英宗朱祁镇日益不满。眼见石亨越来越骄横跋扈,朱祁镇终以‘图谋不轨’罪名将石下狱治死,庞大宅第没收入官。”

  在后来的岁月中,石大人胡同几经朝代更替,规模浩大的石府也历经修整、几番易主。它不仅曾笑看夺门功臣从权倾朝野到沦为阶下囚,也曾目睹几代王府的得意与失落,还曾聆听袁世凯南北议和、北京兵变的谋划,并且见证了从民国初年一路贯穿至新中国的外交事务。

  如今,褪去了名士遗韵、王榭风流,三三两两纳凉的老人当街闲坐话往昔,外交部街自成一种清幽宁静的气质。

  建在王府大院里的学校

  沿着蜿蜿蜒蜒的协和胡同一路向南,一条东西走向、笔直通敞的街道映入眼帘,这便是外交部街。向西不远处,坐落着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王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明朝京城八大名园之一“宜园”所在地,也曾是开国名将、睿亲王多尔衮后裔的宅邸——睿亲王府。

  明嘉靖年间,石亨旧宅被赐给了常与蒙古作战的咸宁侯仇鸾。仇鸾屡次与蒙古作战,但后来发现仇鸾战功作假,宅第也被充公了。到了万历年,原规模浩大的石亨府邸被一分为二,西部赐给了“以宁远伯奉朝请”还京休养的李成梁,东部赐给了明神宗最爱的女儿寿宁公主以及驸马冉兴让,冉驸马在这新添了优雅园林,将其取名宜园。宜园被誉为京师八大名园之一,以“数万碎石结成的假山”最为闻名。

  几十年后的清朝,朝廷的风云开阖依然在上演。大清开国将军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以谋逆罪剥夺了他的爵位,多尔衮的过继之子多尔博不得不归其本宗,另寻新府。而这座新修建的辅国公府,便在石大人胡同的原宜园所在处。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多尔衮平反,睿亲王爵位恢复,辅国公府便在原有的规制上升格为“睿亲王新府”。一百多年间,这座美丽的新王府共传了七代睿亲王,规模极盛时有房屋五百余间。

  王老师说起这段历史,还特意提到了几代多尔衮后人对《红楼梦》的钟爱,“当时继承恢复爵位的孙淳颖可以说是对红楼梦赞赏最高级别的人,末代睿亲王爵继承人金寄水先生也对红楼梦钟爱有加,毕竟曹雪芹的祖上也和睿亲王的瓜葛不小。”生活总如戏剧,大府命运殊途同归。如贾府一样,民国初年的睿亲王府也曾奢靡无度、优游终日,直到末代睿亲王因欠债而被告,这座末世天堂也被查封,府内陈设被一搬而空,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后来,王府经多次易主,1929年被借与了私立大同中学。四年后,大同中学以3.5万元购下王府。新中国成立后,这所中学按数字排序,成了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从宜园到王府再到中学,旧时的亭台楼阁早已在岁月变迁中屡经拆改,终面目全非。路过二十四中,我们尚能从门口“大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一建筑的名字里窥出一丝丝历史演变的痕迹,却很难从那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灰色的楼群中描摹出旧时王府园林的面貌了。

  让人不禁想起金寄水先生临终时所作的楹联:“过眼云烟休再梦,伤心旧地莫重来。”

  一座西洋门楼的迎来送往

  在二十四中学的西侧,矗立着一座通体灰色的老式西洋门楼,大圆顶、罗马柱在排列整齐的居民楼群中格外亮眼;四周围起的栅栏以及一旁悬挂的文物登记牌匾昭示着它独特的历史身份。这里是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后来成为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自1908年兴建起,它便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风云变幻。

  王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这座门楼的前世与今生:“1907年,清政府为招待来华访问的德国皇太子,特命外务部将这里的宝源局旧址改建为迎宾馆,外务部特聘了美国设计师坚利逊主持修建。当时的迎宾馆是清末所建最豪华、质量最好的西式建筑群。史料记载称:‘迎宾馆极崇伟,前清宣统间外交部建以招待外宾者也。’”

  面前的这座西洋门楼,便是当年那座迎宾馆的大门。环绕门楼行走一圈,我们依然可以在它的精细雕凿中感受到时空那头的壮丽恢弘。

  “1911年,迎宾馆未能如约迎来德国皇太子,却被刚刚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的袁世凯盯上了。从河南老家进京后,他将其内阁设于石大人胡同迎宾馆内。就是在这里,袁世凯谋划了南北议和以及逼清帝退位。”

  清帝退位后,这里还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袁世凯北京兵变。“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为了监督袁世凯,希望他能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却不愿离开。直到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一行作为专员到北平迎接,袁世凯表面满脸堆笑地答应,暗中却另有谋算。1912年2月29日晚,北平发生兵变,商、民皆遭劫掠,袁世凯以北平大乱为由要求留在北京,国民党只有被迫让步。”

  于是,这座迎宾馆见证了袁世凯的大总统就任仪式,成了他的总统府。近代的中国拉开了乱世的帷幕。

  北京兵变是否由袁世凯所策划,历史无从考证。不知那一晚迎宾馆大门上的一砖一石,是否曾听到袁世凯暗度陈仓的秘密、见到袁世凯日益膨胀的野心。

  曾在这座迎宾馆费尽思量的还有孙中山。然而中山先生在这里所展现出的是高风亮节的政治做派和坦诚豁达的君子之风。“当年,受袁世凯邀请,孙中山曾抱着疏通南北意见的良好愿望下榻迎宾馆。在1912年的那个夏天,他与袁世凯长谈十三次,并接见了包括逊清王朝摄政王载洋在内的各界人士以及不少外宾。经过他的努力调解,组阁危机得以化解,政局得以稳定,社会一时安定祥和。”

  迎宾馆送走了中山先生后,袁世凯把设在石大人胡同北边东堂子胡同的(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民国政府外交部迁到了迎宾馆。至此,历经明、清两代被叫了五百年的“石大人胡同”更名为“外交部街”,直到1928年,这里一直为北洋政府外交部。及至新中国成立,这里也被选为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地址,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都曾在这里办公。

  一时间,外交部街常有外交名流以及各国洋人出入,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催生出了北平胡同中一隅独特的西洋景观。

  彼时外交部大门的斜对面,有一座三层花园洋楼——墨蝶林西餐厅,在当时的北平,西餐厅还并不多见。这座院里花木扶疏,小有园林之趣,其招牌名菜蛤蜊鱼可与六国饭店媲美。今日窥得餐厅一角,旧时名流的谈笑之声犹在梁上。

  从当年的外交部走出,踱步不远处还有道胜堂教堂,由基督教圣经会的信徒们捐款建立,院内的教堂向南可以通到西总布胡同。后来,这里成为苏联塔斯社在北京的分社,据住在附近的老住户说,这个教堂的高圆顶楼直到“文革”后才被拆掉。

  路南老门牌48号,还有一家英国人开办的仁记洋行,主要出口锡器、珠宝、古玩及景泰蓝等,是民国时期参与景泰蓝外销的17家洋行之一。仁记洋行的经理韩宁,在驻京的外国人心中威信很高,他曾担任北平外侨协会代表、英国侨民协会会长。

  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旧外交部所在地也曾失意心碎。1928年北伐军攻占北平后,随着国都南迁,位于外交部街的北洋外交部被改为旧外交部档案保管处。1940年受到侵华日军控制的华北政务整理委员会从中南海迁到外交部旧址,并开始行使其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政府的职能。抗战结束后,这里成了傅作义的北平警备司令部,直到新中国外交部选址于此。

  70年代,外交部迁至东四大街新址。为安置外交部工作人员的住房,外交部旧址院内的假山和老楼在几十年间逐渐被夷为平地,另建起了外交部职工宿舍。

  从外观上看,外交部宿舍小区已没有丝毫当年的影子,从这里进进出出的居民,或推着自行车,或拎着瓜果蔬菜,与普通居民小区没有任何区别,很难想象这里曾密谋出影响中国时局的大事件,曾见证20世纪初中国的外交风云,抑或曾是日伪政府于华北地区的枢密之地。

  唯有那栋西洋门楼还是当年的建筑,在一百年间见证着影影绰绰的光阴、形形色色的人物、明明灭灭的烟云。曾经门楼前的两只石狮子,被拉去钓鱼台国宾馆一去不返,而门口新做的那两座石狮,静静地接受今日追思之人的注视与遐思,安详地守护着沧桑的门楼。

  双忠祠里被遗忘的英雄

  同样只剩一座门楼的还有外交部西院的双忠祠,不同的是,双忠祠的大门是面阔三间的中式建筑,拥有庙宇式的黑琉璃瓦大屋顶,四梁八柱、红窗彩绘。当年,双忠祠镶嵌在大清迎宾馆的西洋建筑群中,两种建筑风格相映成趣。

  双忠祠于乾隆时期建于藏经馆内,是为了纪念两位驻藏忠烈而建。乾隆年间,西藏颇罗鼐郡王薨逝,次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袭爵。此人野心勃勃,阴险毒辣,排斥异己,勾结准噶尔蒙古,阴谋杀害驻藏大臣。当时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舍命将其诱杀,稳定了西藏。乾隆闻奏后称赞有加,降旨在藏经馆内修建双忠祠,“合祀二人,春秋致祭,丕昭劝忠令典”。双忠祠刚落成时也是气势非凡,有红墙环绕护卫,有大门、左右门、二门,然后是三间正屋,走廊,还有一座碑亭。而后的年岁里,两位忠烈英雄也渐渐被时代遗忘了。

  1916年,迎宾馆西侧的双忠祠并入外交部,在其址建了一座西洋风格大楼,称为西楼,通过天桥与原先建成的东楼相连。原双忠祠的大门左右各添建了三间耳房,作为外交部西门,也就是今天的这座黑琉璃瓦顶中式门楼。

  行至双忠祠大门的背面,不时有飞鸟在檐顶盘旋。几个老奶奶,或许是外交部宿舍的居民,正坐在门口的摇椅上扇着扇子闲聊,旁边的晾衣绳上挂满衣服。寻访成员悄然经过,生怕惊扰了这份来自岁月深处的宁静。

  闹市中的“秘密花园”

  我们跟着王老师一路向西,快要走出巷口时,在协和医院对面停了下来。通过路南一个拱形门洞形状的大门,举目所至是一栋栋欧美田园风格的别墅建筑,有连排住宅,也有独立式住宅,有古堡式尖顶,也有乡村别墅式的坡顶,可谓形式多样,工艺考究。院外道路、花坛、绿化等环境布置精美,与这些美式建筑共同构成了幽静美好的居住环境。

  别墅区自带小气候,外面骄阳似火,一进院子却立刻使人感到凉爽安宁。“没想到在帝都寸土寸金的心脏地带,还藏匿着这样一片‘大隐隐于市’的‘绿野仙踪’!”寻访成员个个惊喜不已。恍惚间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的美国乡村电影中,又仿佛坠入了一个不忍醒来的美丽梦境。

  这里是协和医院别墅区北区,它和马路对面的协和医院、协和小礼堂、协和医学院一样,都是协和家族的成员。191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投资兴建协和医院的同时在这里建立了专家别墅区,历时三年完工,这片建筑被当时的北京人称之为“洋楼”。

  走到一幢通体暗红的小洋楼前,王老师敲打起了上面的红褐色面砖:“北京传统建筑基本都是灰砖房子,而这种红砖烧制时间比灰砖更长,它们更加高温耐火,也更耐压。同时它也是身份的象征,过去很多人家用不起红砖,只能用它做装饰。”

  不少顶尖级的医学专家在这片小洋楼里居住过,包括著名产科专家、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中国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中国心血管病学奠基人吴英恺;中国流行病学先驱何观清等等,太多耳熟能详的医学巨擘。

  盛夏的太阳滤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撒下斑驳细碎的光影。一位身着蓝色碎花裙的老奶奶为我们指认了林巧稚的家——就在进门右手边的28号,现在是其侄女居住。聊天中得知,老奶奶姓顾,曾是协和医院“护士们的头头”,50年代搬入这里。提到当年那些著名人物,顾奶奶说得最多的是“他们都去了,去了”。

  今天,这些小洋楼里多住着那些医学专家的后人,且基本都是两三家合住。比起附近许多沦为杂院的老官邸、满目疮痍的旧王府,协和别墅区的风韵一直不减,在闹市中更显沉静、祥和。

  外交部街的纷繁往事还远不止这些,太多历史名人将脚步交汇在这里。几乎每一户大门的背后,都有一出生动的历史剧目等待我们去追忆。

  在外交部街与协和胡同交汇处的29号院,有一个坐北朝南的西式小院,这里是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居,凡是读过初中化学课本的人都知道他的“侯氏制碱法”。侯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个成就斐然、桃李天下的爱国学者。

  旧元真观所在的48号院还曾绽放过一群年轻人的芳华。北平解放初期,外交部街迎来了华北军区文公团,也就是后来享誉全国的战友歌舞团。因为这群能歌善舞的年轻人的搬入,外交部街也一时青春洋溢、热闹非凡。不久,他们就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演出。从这里走出的晨耕、马国光、田华、王晓棠等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也曾将自己的绝代风华留在外交部街。时任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李少春先生以“李神仙”名震京城。那时的外交部街每日通行着他的专车。今天,在他曾住过的1号院,那栋金黄色小楼留给了我们无限遐想。

  曾居住在这里的还有著名翻译家杨静远。她译著的《柳林风声》笔调细腻、精妙诗意,曾陪伴无数孩子酣然入梦。五六十年代,她就是在15号院的小院落里日日伏案、徜徉书海。

  在外交部街南侧中间位置,有一堵墙还曾是清末著名汉官李鸿章祠堂的北墙,其正门在外交部街南面的西总布胡同27号。这是满清为汉官所修建的唯一一座祠堂,大概是因为这位丞相一生的才能与热情都献给了这个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王朝吧。祠堂今天已七零八落,只留下了一堵红墙,低语着这位重臣的是非功过、一生风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寻访一行走走停停,时而聆听,时而瞻视,时而沉思。百年间的历史名人纷纷踏着渺远的时空走来,与我们并肩同行,将那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这一砖一石、一雕一砌面前,我们悔恨与其间的故事相逢甚晚。浩浩汤汤的历史、街头巷尾的典故,串起京城别致而深沉的文化气质。平日里总是匆忙穿梭在都市丛林中,我们又是否真正生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呢?(采写/裘星)

【编辑:何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AR+VR带你花式看团代会
      打开手机QQ客户端,扫描团徽或点赞手势,或直接戳这里,全方位Get团十八大精彩!还等什么?快来看看吧!
    • 是时候给自己立个座右铭了
      青年大学习,奋进新时代,一句正能量的座右铭可以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一起翻看经典,选择专属自己的座右铭。
    • 跟总书记学,第六期更新啦
      团干部应该最富有理想。要带动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跟总书记学,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