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网络媒体走转改】36年,横跨3座大山,贵州老支书领头修建2200米大渠

发布时间:2017-01-18 00:03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卢艳

  历时36年,一条经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横跨三座大山,三道绝壁,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渠深藏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这项浩大工程的领头人,却是一位81岁的老共产党员、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在黔北重重深山中,平正仡佬族乡被认为是遵义市播州区最穷的乡镇,而团结村是平正仡佬族乡最穷的村。这里曾是“三无”地区,无水无电无路。没有水源,石漠化极其严重,全村吃不上水稻,土里多是包谷、红苕和洋芋。“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穷,是这里最深的痛。水,是这里祖祖辈辈的梦。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开山辟石、志拔穷根”

  1935年出生在这里的黄大发,从小是孤儿,生活过得穷苦贫困,吃着粗食,咽着米糠。直至24岁,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全体村民推选为大队长。自此,他的生活仿佛投进一束光,有了方向也有了信仰。

  “我这一生就是做好工作,有一口气就要干一天,为人民奋斗一辈子。”这是黄大发见着记者最初时说的话。

  被选任为村干部的黄大发,上任之始就立誓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让他所在的草王坝村实现通水、通路、通电。而这在村民看来,无异于白日做梦。

  没有任何专业人员,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更艰难的是,缺水贫瘠的草王坝与几公里外水源富足的野彪村之间隔着大山绝壁,要修渠,除非劈山开石。

  而黄大发并不“认命”,头脑里只想着“吃了几千年的包谷饭,改变不了草王坝人民的面貌,怎么办”。为此,挖渠引水的想法在他心里越来越强烈。而当时黄大发与村民的梦想也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支持,这项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水利”,意在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然而,这条预计全长15公里的水渠,却由于水量小、路程长,最终没能成功。“但是他从不灰心,遇到若干困难也永不放弃”,当年指挥部成员之一、黄支书助手徐国太反复地说到,黄大发真是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因为首次修渠的失败,黄大发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那时已是54岁的黄大发,申请到乡水利站跟班学习。从不识字、技术一窍不通,到一字字临摹,缠着技术员讲解图纸……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有决心,我们能够成功。”黄大发在1992年春天,排除了千难万阻之后,第二条水渠开启动工。

  当年参与这项工程的村民们与记者说起这段修渠的往事时,依然记忆犹新。“有个叫‘钻拐岩’的地方,水渠必须从那经过,但那个瓦盖样的地方摸不清楚状况,谁都不敢下去。关键时候,黄支书拿了根大绳子扎腰上,爬进去看准了炮位,施工队跟着他的路线才敢进去”。

  时至今日,记者重走山间的水渠,沟渠最险处可供人走的路径不过一只脚掌的宽度。而当年,在设备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黄大发既任指挥长又当技术员,带领村民用炸药,锄头、钢钎、锤子和双手,硬生生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生命之源。

  就这样,经过两年多努力,在1994年,一条跨3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草王坝大渠终于竣工。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我们想了八个字来概括老支书:‘开山辟石、志拔穷根’,就是他体现出来的勇气、决心,和改变的愿望”,平正仡佬族乡党委书记张文富认为,黄大发身上那颗积极进取、上进的心,是当下最可贵的正能量。

“大发渠”静躺在贵州的大山绝壁间

  “他向党和政府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水渠通了之后,那个大水不得了啊,水流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掏田。”村民向记者回忆当年情景时,依然忍不住激动之情。

  当汩汩清流由沟渠引到草王坝,全村老少扛着锄头一路呼啸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昔日“望天水”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有了水渠保障,黄大发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稻田从200余亩增至近700亩,粮食产量由原来年产6万斤,次年一跃增产至80万斤,村民大部分单户都可收获逾万斤的粮食。

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发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大发渠”

  有了水,有了粮,黄大发依然一刻没有停歇,拉电、修路、修学校,领头的依然是这位老支书。为学校选址和修建,黄大发多次发动群众;为道路通畅和村子脱贫,黄大发殚精竭虑、全力投入……然而几十年来,黄大发却很少考虑到自己,生活一直很清贫。他直言,“只要身上不冷、肚子不饿、房子不漏水就行了”。70岁那年,黄大发从村支书岗位退下后,仍然坚持巡渠、护渠,积极为村发展建言献策。

  平正乡党委书记张文富曾问黄大发,“老支书,你还有什么心愿?”黄大发朴实地说到,在村里干了几十年,一直有个心愿,想到省城看看省委、省政府。

  “我想,老支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做了这些事,按照入党誓词,他感觉可以向党和政府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也是实现了他的夙愿。”张文富向记者解释到,黄大发简单朴实的“心愿”,更是对党最忠诚的信念。

  1997年黄大发获遵义县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2004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分别获平正仡佬族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黄大发只是淳朴地笑笑,“我只是个边缘山区一个小小的农民,帮老百姓做点小事,算不得哪样不得了的。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黄易清】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教爸妈用微信连接世界
    怎么能轻松教爸妈使用微信呢?来试试这个漫画微信小教程吧,为“不想被时代抛下”的老爸老妈们略解焦虑。
  • 请收藏:寒假使用说明书
    假期不知道干嘛?青椒为你精心推荐了几部好口碑电影、高水平好书以及几个有趣有用的APP,拯救你的无聊假期。
  • 中关村的明灯,熄了
    她推动了新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出国,她81岁时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她是李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