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志交会的选手与吉祥物合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沂蒙/摄
编者按:作为2018年志愿服务德阳交流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2日,围绕“青春志愿行奉献新时代”主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了5个专题的学术年会。
------------------------------------------------
专题一:志愿服务与强国时代青年履行历史使命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志愿服务不仅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正成为新时代广大青少年与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青年志愿服务在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力方面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在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怀远看来,志愿服务是青年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青年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新时代强国需要青年发挥主力军传承人的作用。志愿服务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青年通过志愿服务而服务于人民、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带动社会风尚的进步、解决各种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导致的矛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志愿服务反作用于青年,使青年更了解社会,也磨砺青年在理想信念、思想作风、知识能力上全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青年完成历史使命。”王怀远说。
在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进程中,志愿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中,一方面扩大见识、丰富视野,激发创新创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广结良缘、汇聚资源,为发挥特长、创造才能提供机会。”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教授谭建光说,“不论是青年志愿者在公益创业、社会企业等探索中发挥聪明才智,还是青年志愿者在职业生涯、创业经历中拼搏进取、建功立业,都为中国新时代的社会活力激发提供了支持、作出了贡献。”
同时,谭建光认为,志愿者为助力精准扶贫助困、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国际形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讲到,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群、因病致贫家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提供针对性强、精准有效的关爱服务。在开展扶贫助困服务的时候,还积极倡导平等发展、相互尊重的理念,为困难人群“增权”“赋能”,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发挥潜能、改善生活境遇,让特殊人群感受温暖、充满希望,让社会拥有爱心、充满温馨。
除此之外,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服务。在青年志愿者的示范和带动下,逐渐形成城乡群众关心环保、爱护生态的氛围,坚决抵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为建设“魅力中国”作出贡献。青年志愿者还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选拔“海外志愿者”到非洲、亚洲等国家服务,到积极参与“联合国青年志愿者计划”、国际民间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等,为全球发展、人类幸福作出“中国贡献”。通过国际交流,向世界传递“中国愿景、中国声音、中国魅力”,树立中国的友好形象、吸引各国的友好交往。
谈到中国青年志愿者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内涵的发展,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副研究员陈卫东说:“青年志愿者应继续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价值,激励青年在新时代勇树时代新风;继续坚持服务和成就青年,努力培育第一人力资源,把广大青年造就成为时代新人;继续坚持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广大青年为中国梦的实现再立新功。”
专题二: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恰恰是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解决好青年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问题的路径?这是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青年思想成长的重大教育问题。志愿服务的发展有效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路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寓教于实践,在志愿服务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家国情怀等,这些实践过程很好补充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志愿服务有助于‘活化’教育内容,使其日用而不觉;有助于实现‘不教之教’,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助于增强‘群体感染’,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东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卢建有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志愿服务研究会副会长魏娜说:“志愿精神与公民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是大学生公民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成为优秀公民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全人教育的实现。”
如何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推动作用,如何把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更好地结合,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
“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水平。”卢建有说,“高校应把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关爱服务、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应努力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打造社会化平台,依托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协同开发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还应重视志愿服务的长效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建设志愿服务基地,打造更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专业优势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展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卢建有认为,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应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高校的青年引导与理想信念教育是常抓不懈的任务,要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和思想引导方向,利用志愿服务抓好分类引导这个关键。
对于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北京合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忠平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推动志愿服务纳入学分考核。目前,从整体情况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分属两个行动系统。大多数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马哲课程和思修课程当中,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来测评其教学成效。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则主要由高校党团支部和学生会发布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信息,高校学生会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并无强制性要求。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益教育’制度。以美国为例,美国公民教育的课程标准包括《全美公民与政府课程标准》和《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这两种课程标准从法律、政府和公民等维度,对公益教育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美国多数学校对学生做义工有明确要求:除了成绩、学分等要求外,还必须为社会无偿地服务60个小时。”王忠平说,“各大高校需借鉴其理念和做法,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健全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保障,通过设置‘第二课堂’学分等多种制度来不断推动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理论结合实践,逐渐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二是扩大服务基地,创新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王忠平说:“目前,很多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机会较少,外出进行社会服务需要进行层层选拔,最终,仅有少数优秀的高校学生才能参与进来。因此,需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更多的高校学生提供外出实践的机会和场地,打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广阔的外部平台。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有着青年人独有的特点,充满着朝气和活力,愿意探索新事物,需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方式和内容,推广‘微志愿’服务形式,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扩大大学生参与服务的可及性。”
专题三:志愿服务与跨界融合
知识的匮乏是落后和不平等的根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根本措施,就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广泛传播,培养无处不在的学习型组织和个人。青年志愿者是今日社会重要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更是新知识、新理念的传递者。
志愿者可以参与的服务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服务对象满足程度尚有提升的空间,加上社会资金、技术性支持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仍有大量的社会服务诉求没有得到满足。青年志愿者作为一支力量不容忽视,如何有效响应社会需求,需要青年志愿者自身要拥有与项目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人员管理能力。
社区是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志愿服务项目首先要满足社区居民最基本的、共性化需求。借助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服务居民的效率。北京乐知社会组织能力促进中心主任、常务理事黄冠华谈到:“青年志愿者应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通过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平台式整合,提升团体的运营水平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社区治理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
志愿服务也需要团队内部及外部的融合。“青年志愿团队需要关注差异化发展战略,其核心问题是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差异化发展能够突出本团体特色、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发展道路,增强服务专业化程度,同时形成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特别是通过青年的服务能带给服务对象积极的改变,变成积极的行动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惠者或利益所得者。”黄冠华说。
如何通过服务项目的引导让他们发生变化,是整个团队面临的最大困难。黄冠华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人,团队的人才结构和资源水平决定整体服务水平,也决定了青年志愿者团队是否能够正常有效地运作。青年志愿者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可以邀请同行或类似业务的团队参观学习,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提升彼此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
志愿者跨界融合是为了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各行各业兼容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观众网CEO张拓认为,志愿服务的跨界融合要着重于志愿服务机构定位,建立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
“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能有效解决志愿服务现有信息系统封闭造成的统计困难。建立统一的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网络,能够有效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志愿者大数据精准管理,记录志愿服务时长,互联网平台能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为志愿服务高效有序运转提供支撑。”
同时,“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为志愿服务双方提供即时信息,推动志愿服务资源的高效对接,从而满足志愿服务双方的需求,促进志愿事业发展。张拓说:“志愿服务平台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应是为志愿服务双方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数据信息的审核和管理上。建设‘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可以科学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减少人力成本,避免‘多头管理’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规范服务方式,提高志愿服务管理的跨界融合的新公益趋势。”
将青年志愿服务与地方社会服务有效融合,与“互联网+”相融合,将青年志愿服务的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相融合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题四:新时代志愿者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跨文化的志愿服务互动越来越多,但因文化识盲导致互动合作障碍或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东盟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乃柱说,“ ‘文化识盲’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当工作者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对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或产生离异时,就像不识字的文盲一样,会以自身的文化视角(包括习得的理论视角)去看待或解读服务对象及其文化体系,从而陷入盲区或陷阱,失去正确的辨别和选择能力。”
华人个体、社会组织、企业等开展海外服务活动越来越多,在华外籍人士越来越多,文化摩擦或文化冲突增多,“一带一路”下国家地区间民族(族群)与文化互动渐多,从而导致“文化识盲“现象被逐渐放大。
谈到如何应对,何乃柱认为,首先要倡导尊重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论。提倡文化多元论,尊重文化差异性,相信文化可以和谐共生。我们要去文化偏见、歧视和种族中心主义;其次,提高文化识能,重视“文化敏感性的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要注重跨界合作,知己知彼。何乃柱建议高校科研机构+NPO+跨国跨地区资源合作。他的具体建议如下:一、研究与实务探索并进,鼓励联动开展研究尤其是国别研究;二、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整理指引;三、推进互译工程:去污名化、增进相互了解;四、大力培养人才,需要重视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或在外语、外贸等专业中多增加跨文化服务和民族宗教基础知识的课程。
如何把跨文化服务从自主自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实现制度化,同时与地方NPO合作,重视服务对象的参与和组织化,也是志愿服务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议题。何乃柱说:“如广州慧灵融合幼儿园变成了社会工作者服务非洲裔群体的重要载体,提供了语言培训、课程、社交、文化交流等服务。又如广州登峰街道家综、广州新家园、厦门社工机构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其提供语言培训、城市融入、课业辅导、饮食文化交流、义诊、族群融合等服务。”
他还举例介绍:“阳朔西街案例:外国人管理外国人——如2011年2月,阳朔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组建了一支外国人志愿者服务队,由来自美、英、荷兰等国的16名志愿者组成;广西凭祥虚拟养老院案例:招聘来华的越南女工做饭,为来华打工的越南女性服务;浙江义乌中东一条街案例:在华外籍志愿者组建跨国纠纷调解委员会+司法系统合作。”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志愿者需要面对不同国籍的服务对象和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群,志愿服务需要有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识盲,同时培养和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服务能力。
专题五:志愿文学与志愿文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许晓艳;中国青年智库论坛执行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秘书长庄庸;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麦笛;山西省作家协会中短篇小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侠;《中国青年作家报》执行主编周伟;阅文集团女生内容中心总编辑田志国;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云龙以及作家代表、评审专家、中青年志协理事、地方团委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志愿文学发展路径、文学流派形成、传播推动、品牌影响力扩大、持续发展等议题开展讨论。
年会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许晓艳主持。年会首先就11月23日下午于北京举行的志愿文学专题研讨会暨志愿文学征文活动终评会的获奖结果进行了公布并颁奖。(名单见本版下方)
会上,中国青年智库论坛执行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秘书长庄庸说:“从改革开放40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历史的拐点上,‘强国一代’的崛起已经成为主流,直接逼问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亿中国青年强国一代成为‘下一个伟大时代的中国主角’,他们将众创出一部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时代作品、世界超级IP?因此,我们认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文学发展新范式,要抢占战略制高点,最佳的路径就是从一开始,将创造的权力交给青年。因为中国青年由此引发的文化逆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运动,正在宰制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下一轮文化崛起潮流。”
《中国青年作家报》执行主编周伟表示,志愿文学要重视志愿服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精神价值,要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要坚持文化自信。山西省作家协会中短篇小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遥认为,志愿者文学关乎人心、净化社会、引领风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同时,志愿者活动蕴藏着文学创作的金矿,深入挖掘,认真感悟,会写出大作品。“志愿者文学绵延不绝,我们应该书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志愿者文学。” 杨遥说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麦笛说:“真实就是力量。志愿文学需要用真心换真心,写作者要深入志愿者心灵,需要去概念,讲人话,吐真情。其次,“文学即人学”。志愿者是一群了不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品德高尚、个性鲜明、内心丰富,写作者要善于透过志愿者外在的小善,进而挖掘志愿者内心的大善。再次,志愿服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当今社会的稀有精神财富,志愿者没有坚定而美好的信仰,很难践行志愿者精神。志愿文学的终极目的应当是捕捉、书写、再现志愿者精神,把志愿者的美好信仰,通过文学的形式,影响、引领、重塑整个社会信仰。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志愿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们,阅文集团女生内容中心总编辑田志国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对于阅文还是阅文的作者们,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相信,日积跬步,以致千里,我们将在后续志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推广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让志愿精神的传递更高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