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个熟人发了条朋友圈:发现朋友圈里的人每天都特别开心。他们是真的特别开心还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看罢,我不由地笑了一下,心想:也从未见你发出什么忧伤的内容呢,大部分是母慈子孝、美食美景,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看来,这位熟人生活中也有许多晦暗的时刻,想要说点什么,想了想,然后算了吧。
不久前参加活动偶遇一个老同学,她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说一见到家长群有人爱发国外游玩的照片,气就不打一处来。什么“去趟欧洲好便宜”,成心炫耀的吧。
我说,也不一定啊,人的心理很微妙,没准儿是缺什么才想要炫耀什么。可能是好不容易出国旅游一次,必须大炫特炫一下,否则觉得对不起花出去的钱。再说,爱炫耀的人反倒是最简单的,因为不吝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细节。大部分人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言不发在潜水呢。晒娃、晒游玩,如今已经是朋友圈的清流了,朋友圈对很多人的意义只是发广告和做宣传。
微信出现几年之后,变成了普及的通信工具,社交场合见面人们不再交换名片,而是理直气壮要加微信——预设你必定有,必然用,必须加,虽然加了也并不说话,如果备注不及时,甚至忘了这人是谁。可组织活动建微信群是必要步骤,公司和学校也都把微信当成理所当然的工具。做家长的要时时盯着群里老师的指示,做下属的要24小时注意群里的动向,新的技术总会引发新的负担。
圈子一扩大,生态复杂了,使用者的心态也随着变化。那些晒心情、得瑟自拍、记录生活感悟、九宫格晒娃,都不常见了——太不成熟。有诸多仁人志士友情提示朋友圈使用守则:作为一名成熟公民,发朋友圈要注意各种事项。时刻牢记朋友圈是隐形简历和形象宣传片,可以打造人设,要尽量展示自己是个有趣有用有能力的人,不发负能量内容,不说自己不好的事情,宣泄情绪和自嘲都尽量不要,万一别人当真了呢。
随着越来越多陌生人的加入,朋友圈里的朋友含量被稀释了,甚至潜伏着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一个朋友发圈吐槽了几句甲方要求太多,就被某个暗中观察的潜伏者告密,在公司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之前有个在不恰当场合翻了白眼而成为热点的女士,短时间内有大量私照流出,想必是她朋友圈里的人贡献出来的。朋友圈的照片更加便于人肉搜索,看热闹的都不嫌事儿大。
经过几次洗礼之后,设置成仅开放三天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产生了被害妄想症:那些躺在朋友圈里从不点赞也不评论,没有任何互动的人,是想伺机害我吗?
还是有一些内心强大坚持分享自己生活感受的人,看了他们的朋友圈,就了解他们的所见所想,仿佛在网络上参与他们的生活,总觉得天涯若比邻,自己仿佛是和他们更熟悉。我喜欢也佩服那样的人,有时候也想:时代太过匆忙,很多朋友没有时间相见,甚至不会在网上聊天,只有朋友圈这么一点点自我呈现,让彼此产生联系。如果某一天,大家都一言不发未免太无味。
不过,就像教小朋友学会自我保护和对人礼貌友好之间很难把握好尺度一样,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和隐私保护,也充满着矛盾。如何选,没有答案,总在博弈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