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家门口一家书报亭的阿姨跟我说,到了新年,她这个书报亭就要关门了。我听了不免一惊,因为这家书报亭已经有整整20年的历史,与我搬到这里居住的时间差不多。营业阿姨熟知我需要什么样的报刊,有时我到外地出差,回到上海后她总是给我留着。作为一位老顾客,我未免有点惆怅。
阿姨说,书报亭经营不下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报刊越来越难卖,20年前她这个书报亭刚开业时,每天可以售出晚报近百份,月收入达四五千元,但如今,一晚上能售出二三十份晚报已经算是好成绩,月收入则只有两千元左右。二是经常有城管出来跟她交涉,说书报亭妨碍交通,每次都是苦苦哀求才网开一面,卖书报成了讨饭一样要说软话求人,面子上很没有光彩,因此决定不干了。
这两个问题并不新鲜。互联网使传统报刊的销量迅速下降,即如我这样一个一辈子奉献给了媒体,对报纸有一份天生感情的人来说,读报也已经可有可无了。面对这种状况,书报亭的经营者通过销售彩票、电话卡、矿泉水、冷饮等来增加经营收入。令人遗憾的是,书报亭经营书报以外的小百货,被市场管理部门视为超范围经营,被勒令停止,使这些书报亭只能在困境里打转。
至于书报亭妨碍交通,似乎是一个更强大的理由,很多城市的书报亭因此被强行拆除,在这方面,上海还算是一个温和的城市,没有采取强硬手段来拆书报亭。但是,认为马路上的书报亭妨碍交通,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城市管理者的意识之中,他们随时可以采取坚决行动将其铲除。就这样,书报亭经营者不仅不能享受到劳动者的光荣和尊严,反而成了城市秩序的破坏者,只能在管理者的“疏忽”中讨生活。
其实,书报亭也是一种市场营销场所,只要按照市场规律,开也好,关也罢,都是正常的。当报刊经销量下降,经营者卖其他日用品本是一种自救,这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以超范围经营为由将这条路堵住,就是遏制住了市场规律。认为书报亭妨碍交通,更是权力一厢情愿的审美,相反,当书报亭悉数被拆除以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抱怨买不到一张报纸了。
新年一过,我到那个书报亭去瞻仰了一下,它已经闭门谢客,那位对顾客总是笑容可掬的营业阿姨也不见踪影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很重视本地的文化建设,将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文化存迹打造成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花费大笔财政经费申遗,以表明本城具有文化涵养。但在这同时,却又将本城的书报亭视为必欲铲除而后快的“眼中钉”,这种状况实在让人不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