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守候微光
APP下载

当下的中国是纪实摄影的天堂

发布时间:2017-04-19 13:2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婷舒

  2017年4月15日,映画廊/映艺术中心十周年庆典现场。

  王婷舒/摄

  4月15日,位于北京798七星中街的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迎来了十周年庆典。作为国内少数几家偏重纪实摄影的画廊之一,十年间,映画廊通过举办展览、论坛、出版、设立奖项等行为,伴随着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在这样的节点,守候微光对映画廊的创始人、艺术总监那日松进行了专访。

  那日松认为,当下的中国是纪实摄影的天堂;但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国内的纪实摄影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那日松在映画廊。

  做成一个不像画廊的画廊

  微光:映画廊创办的初衷是什么?

  :2006年,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现在映画廊我的合作伙伴金平,来798转了一圈后说,老那,干脆咱们在798租一地儿算了,我们也弄个画廊。结果没想到,我们还真租到一个地方。

  最开始,我们也是请别人来帮我们来做展览。画廊的第一个艺术总监邀请的是舒阳——一位非常优秀的策展人和批评家。但画廊毕竟是要经营的,因为不懂,最开始我们犯了无数的错误、走了很多的弯路。到现在十年,自认为慢慢地知道这个影像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知道我们映画廊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2007年4月,映画廊成立之初。

  微光:映画廊走什么样的路?

  映画廊的路子,就是把它做成一个不像画廊的画廊。我发现在目前的中国影像市场中,做纯粹的商业画廊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就想把它变成一个摄影机构,有点像摄影中心。做这个的原因,也是因为我特别喜欢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和巴黎的欧洲摄影博物馆。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讲是圣地。我觉得中国也应该有类似的机构,正好觉得映画廊也做不成商业,干脆我就不商业了,就奔这个小型的摄影中心的方向去。

  从2009年开始,我们创办杂志、出画册、策划出版图书等等,离商业画廊越来越远。我们现在的中国摄影文化环境缺少像ICP和欧洲摄影博物馆这种真正有权威性的摄影机构。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是陈列相机的)。当然像我们这些机构还无法承担这种真正的摄影博物馆和摄影中心所能承担的东西。

  理想当然是想慢慢把映画廊变成一个中国的ICP或者是欧洲摄影博物馆。虽然我知道任重道远。

  2007年,法国摄影师阎雷《龙的影像》展览现场。

  微光:这个画廊以摄影为主,跟纪实的关系似乎很近,这个定位是怎么考虑的?映画廊在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开始做这个画廊的时候没有这种意识,当时觉得什么照片好卖我们就展什么。后来映画廊慢慢侧重纪实影像,可能跟我的喜好和我对摄影的认识密切相关。我是媒体出身,可能会不自觉得偏重这种纪实类的摄影作品。

  画廊成立初期举办了几个重要的展览——吕楠的《四季》、法国摄影家阎雷的《龙的影像》等展览,都是纪实影像风格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形成了这种风格。在中国目前这个社会现实里面,我觉得纪实摄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是纪实摄影的天堂。

  2009年春天,映画廊创办《像素》杂志。

  2010年,欧阳星凯《洪江》展览现场。

  微光:映画廊在中国纪实摄影发展中有一些推动作用吗?

  那:很多摄影家从我们这儿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摄影家。虽然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国内,我们这种民营的摄影机构还不是主流。我们所做的努力并没有产生它应该产生的文化效应和社会效应。

  但是随着时间,我相信我们所做的努力一定会慢慢形成一种力量。我们现在做的“映·纪实影像奖”其实就是画廊创办这么多年后达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的观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个奖项的宗旨就是鼓励那些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中国变迁的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影像艺术家。同时我也希望这种鼓励能够促进中国摄影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纪实摄影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我们最后评出的大奖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议,其实就是现在纪实摄影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我们如何纪实?我们绝大多数摄影人对纪实摄影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的年代里。中国的纪实摄影仍然无法直面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商业化对纪实摄影的侵蚀是巨大的

  微光:从映画廊的角度看,这十年间,中国的纪实摄影有何变化?

  那:我觉得中国的纪实摄影这些年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特别惊喜的地方。可能跟中国的整个经济环境有关系。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家安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纪实摄影成为一种潮流。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8年以后,这种商业大潮对中国摄影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摄影人迫于生存的压力,很难再纯粹的为了理想去做摄影,更多想着怎么去跟商业挂钩。商业化对这个市场的侵蚀是非常大的,而纪实摄影在商业方面本身就很弱,加之传统媒体的衰落,很多摄影师放弃了纪实摄影,甚至出现很多贬低纪实摄影的言论。

  2015年,映画廊举办“纪实摄影怎么了”研讨会。

  微光:通过映画廊的观察,这十年间,中国的纪实摄影面临着什么问题?

  :刚才说到了商业化对摄影师的自信心的冲击,摄影师开始考虑的更多是自己照片卖出多少钱。另外就是跟传统媒体的衰落有关。因为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主要供应给媒体。当然,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纪实摄影师都面临很大的经济问题。

  在中国,这样堪称是纪实摄影天堂的环境下,我们如果只去想着做商业,放弃了这么好的一个摄影机遇,我觉得非常可惜。但现实的问题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商业、媒体的衰落对纪实摄影的影响,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钱的问题。摄影师需要资金的支持。

  这些年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纪实摄影奖,比如“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包括我们做这个“映·纪实影像奖”,都在希望扶植和支持鼓励中国纪实摄影继续往前发展。在我们与罗伯特·普雷基的访谈中,他说,纪实摄影目前在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在美国、法国都是非常困难的。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016年,卢北峰《生于80年代》展览现场。

  首届“映·纪实影像奖”:拓展纪实摄影的可能性

  微光: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映·纪实影像奖”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当时创办这个奖项时是怎么考虑的?

  :当时创办这个奖时就有很大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是质疑的。很多人认为纪实摄影已经不吃香了,在中国,已经是被视作落伍的一种摄影门类。办这种奖还有什么意义?在种种质疑中,我恰恰认为,因为关于纪实摄影的奖很少,更值得我们去做。

  国外有尤金·史密斯奖、罗伯特·卡帕奖,荷赛等等,各种各样的奖都是以纪实为主的。就是说当全世界都在把纪实摄影作为一个主流的时候,中国反倒没有重视纪实摄影,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中国肯定需要一个纪实摄影的奖,所以我才坚定地觉得应该把它办下来。

  “映·纪实影像奖”评委艾琳·巴尼特(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罗伯特·普雷基(联系图片社总裁)与中国青年纪实摄影师进行座谈。

  当然,纪实摄影本身也应该拓展它的概念。纪实摄影也可以融入所谓当代的东西。所有可以采用的当代影像的媒介手段,比如多媒体、VR、纪录片、影像装置等等,只要内容反映的是现实,就都是纪实。后来,我们这个奖的名字从“摄影奖”改成“影像奖”,也是考虑到在新媒体时代,摄影师已经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拍照片了。

  现在这个时代,摄影师基本都应该是全能,所以我们这个奖也希望能够体现出新一代中国纪实摄影师的多方面的能力。这次评选的前十名,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摄影家,但最后杨文彬能够获奖,我觉得评委看中的是未来的可能性,作品中是否运用了新的语言方式,新的概念,新的手法,是否拓展了纪实摄影的可能性。

  微光:在校大学生杨文彬以《大学社会》获得奖金20万元的大奖。你如何评价他?

  :我看过他的一些访谈。从他的言论中我发现,这个20岁的年轻人,居然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既老成,又非常有锐度。我觉得这是特别难得的。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是80年代的那种氛围和那个时代的作家、诗人。这一点让我很惊讶,在杨文彬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久违的理想主义甚至天真的色彩。这种精神气质恰恰是现在的年轻摄影师身上缺失的一种气质。大奖给他,我认为是评委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

  杨文彬作品《大学社会》

  杨文彬作品《大学社会》

  微光:映画廊是否会继续举办这个奖项?如果做的话会有什么调整?

  那:我们计划是两年一届。再做的时候会结合今年的经验做一些调整。征稿方面还有一些缺陷,还有一些优秀的摄影师没有参加。我们在征稿的解释、推广方面也有问题。这可能是我们下一次要去解决的。我希望下一届时能把中国最好的摄影师都能够吸引过来。而且在评奖的方式上,奖金的分布各方面也会做一些更合理的调整,吸引更多的摄影师参加。在各种质疑当中,我们仍坚定的举办这个展览,其实就是想给中国的摄影带来一些新的冲击,新的刺激,就像我在展览前言中所写:沉闷的中国摄影界需要一场穿透灵魂的纪实风暴。

  很多年轻人作品与社会无关,只和他模仿的摄影师有关

  微光:对于年轻的纪实摄影师、喜欢纪实摄影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那:现在确实是一个商业化的、很残酷的一个时代,每个人都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对现在的年轻摄影师,我首先想说的就是要活着。把自己的生存问题先解决了,当然在这其中要保持自己的理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坚持理想,做一些努力。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容易了解国际上最新的摄影信息、摄影思潮。一个年轻的摄影师的眼光应该是国际化的,并不是迎合西方。你的思维方式,你所拥有的摄影知识、所掌握的摄影技术跟世界应该是同步的,你要成为一个全能的摄影人。

  现在海归的年轻摄影师特别多,我也见过不少,但我觉得鱼龙混杂。很多海归摄影师回来后做的东西,真的看不出他在国外学过,仍然是一套那种完全中国化僵化的思维,而且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太新的内容,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感觉。

  中国很多摄影师岁数不大,但拍得老气横秋的。其实摄影手法就是那些,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我觉得在杨文彬身上看到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思考,看到了他从内心出发去关注这个社会,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大多数年轻摄影师的照片跟他们生活没有关系,跟这个社会没关系,只跟他模仿的摄影师、艺术家有关系。这是最让我觉得最有问题的地方。

  展览:映·纪实影像奖

  时间:2017.04.15-05.13

  策展人:那日松

  联合策展人:崔赢、徐旷之、罗大卫

  参展摄影师:陈博、陈杰、德戈金夫、杜子、韩萌、金向怡、李颀拯、刘劲勋、杨文彬、吴皓

【责任编辑:孙惠贤】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