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

发布时间:2017-02-06 21:1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晨赫

    中青在线北京2月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 2月5日,新华社全文发布了自2004年起的有关三农问题的第十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今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对文件进行了解读。

    当前农业农村形势总体呈现稳、进、新

    唐仁健介绍,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稳,就是大势稳、基本面好。一是农业生产稳。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二是农民增收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农村社会稳。农村民生继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进,就是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二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2016年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新,就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2017一号文件两大板块谋篇布局

    唐仁健介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第一大板块是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大调整,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二是强化两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一号文件都作出了重要部署。

    第二大板块是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提出新要求

    唐仁健介绍,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未间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取消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之后,我国就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唐仁健介绍,此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既有传承和延续,更有创新和发展。

    唐仁健说,此次农业结构调整和过去大体有三点不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 “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总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唐仁健说。

    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重头戏

    韩俊介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

    韩俊说,最近三年,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韩俊介绍,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政策在2017年不会变。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他表示,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从实施情况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极效应正在逐步展现。不仅通过取消临时收储政策激活了市场,还通过价格随行入市降低了国内玉米价格、搞活了产业链。

    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韩俊介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同时,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

    “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韩俊说。(经济部编)

【责任编辑:李伊涵】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