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墨音教育科技的创业团队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青年双创到了什么阶段?“升级了!”这是江苏苏大天宫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方最为深刻的感受。
如果把青年创业进行分类,他深有体会。2010年,他参加由团中央举办的大学生“挑战杯”时发现,大学生创业项目还停留在计划书的阶段,不少项目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创设。之后几年,不少校园青年把创业瞄准在电商,这是1.0版本。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苏大天宫服务的创业项目发生了变化,进入了2.0版本,服务项目随之升级,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科技主导型项目。如今,创客又升级到3.0版本,不少项目已经投产落地。
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双创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很多项目在政策的促进下,得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支持,正在转型升级中。
近日,记者从东部到西部专程采访双创话题,深刻感受到一股明显的趋势:东部双创在突破,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西部的双创在追赶,紧紧跟随双创潮头。
冷:传统模式创业正在回归理性
青年双创的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模式创新,另一类是科技主导型的技术创新。
“从现在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因为没有壁垒,因此作为投资人来说,更喜欢技术创新的创业项目。”李正是西安德同迪亚士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总监,这几年也与团陕西省委合作服务青年双创。
这一变化,团苏州市吴中区委书记李臻也深有体会。近年来团组织举办的青年创业大赛上,最明显的感受是,能入评委“法眼”的模式创新项目越来越少了,相反对科技创新项目更加青睐。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更希望比赛的项目能达到实际效果,能够落户本地。” 李臻认为,各方对项目比较冷静,希望提高双创项目的成功率,也是双创升级的一种表现。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创业项目没有出路。如何在科技创业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李臻提出,这几年当地团组织特别关注青年手工艺人的创业项目,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文创也作为一种地方特色的产业,让类似的新兴青年在实现梦想中获得更加体面的生活。
“不能忽视这类项目的就业价值。”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副会长张伟明认为,虽然一些投资人不太青睐传统模式创新项目,但是这类项目无疑具有社会价值,能够吸纳数量不少的就业。
“无论是传统模式还是科技创新,好的项目不会找不到钱。”遇到一些传统的创业者,最让张伟明头疼的是不诚实行为。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做辣椒酱创新的青年,觉得项目不错,给投资人介绍项目时,这位年轻人下意识地夸大加工机器的价值,却给资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张伟明直言,对于传统模式的创业者而言,讲故事就能得到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还是要踏踏实实解决生存问题,“如果自认为是一个好项目,可是连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很难有说服力。”
与其说传统模式的创业受到冷落,不如说这是市场理性的回归,市场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将倒逼传统模式的创业进行持续的升级。
热:科技创业升级背后有隐忧
记者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要提前走半步”。春江水暖鸭先知,最近园区里的创业正在升级——一些技术和高管人才转型创业,成为这里的新趋势。
“我们发现园区的一些企业高管,年龄并不大,事业发展却遇到了瓶颈期,我们要服务他们进行创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杜丰表示,一方面这部分群体已经完成了财富积累,另一方面他们对产业比较熟悉,拥有核心的技术,有能力迅速整合产业链。综上原因,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显然比一般创业者要高。
业内人都知道,苏州工业园以外向型经济而起家,从2006年开始,园区意识到要从规模型经济到创新型经济转型。“当时园区就埋下‘种子’,发展生物和纳米产业,彼时的初创型企业,现在已经茁壮成长。”杜丰介绍,倡导创新甜头的苏州工业园,如今又打算借着科技项目升级,培育成熟的创业者“先走半步”。
在西安,记者来到位于高新区的百度创业中心(陕西),穿过创业者的工位,在会议室见到了总经理陈崇民:“我们紧盯着科技创业项目,就是要寻找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
最近几年,西安提出了“硬科技”发展概念,希望用硬科技激活西安长期沉睡的科技实力。陈崇民已经投资了一些科技型创业团队的项目,同时让他感到焦虑的是,真正代表未来的科技型项目还是太少。尽管有场地和资金,但是投资人不一定能找到适合的团队,投资的钱也不一定能花出去。
记者在采访时,不少投资人表示,鼓励科技型创业升级恰逢其时。可是,从投资人的经验来看,一些科研人员创业存在最大的问题——他们缺乏背水一战的勇气。不可否认,一些创业的科研人员拥有先进的技术,可是一旦遇到创业挫折,他们还是选择回到体制内,损失将由投资人来承担。
“缺乏‘净身出户’的创业勇气,到一定时候就退却回到体制内,会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的。”张伟明直言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还会出现人员和技术独立性的问题。”李正发现,一些科研团队创业,先把单位的技术拿来应用,可是这也埋下了纠纷的隐患,“其中有多少知识产权属于个人,有多少属于单位?说不清楚。”
记者发现,《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将对科教类事业单位实施差异化分类指导,出台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完善创新型岗位管理实施细则。
暖:陪跑青年创业已成制度化安排
在西安创业大街,记者见到了3W咖啡的高新创路空间总经理翟蕊:“我们服务的创客中,不少是西部外出的科技人才,回流到西安进行创业。”
孵化器不仅提供低价位的办公空间,而且也会帮着创业者对接资本和项目等创业资源。作为西部的城市,西安的创业氛围并不输北上广。
记者事先没有预约,直接来到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几位创业青年刚到不久,搬了把椅子,正向创业导师进行咨询。
“不装、不作、不拽,这是我们对导师的要求。”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副会长张伟明开玩笑说。
与很多人想象所不同,这个协会很有活力,在团陕西省委的支持下,协会没有一点“官气”,一位企业家捐出办公场地,100多名企业家会员要交2000元会费,不过,规矩很明确,也不允许会员多交钱。原因很简单,比起企业家“出钱”更重要的是免费“出力”,每个理事都要轮流排班,到协会“坐堂”为创业者“把脉”,这个过程完全是公益。
很多人好奇,这群企业家为什么要做公益?张伟明说:“企业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不缺钱了,有精力给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失败案例,我们希望成为他们创业的陪跑者。”
导师与咨询的创业者,反而拥有某种意义的“平等”——协会不允许成立投资基金向创业者投资,也要求创业导师向创业者尽责指导,当然有一系列考核机制。不过,如果导师觉得个别创业项目不错,也不禁止以个人名义投资。
这里的创业导师不仅要“坐诊”,还要定期去陕西各地“巡诊”,通过创业大赛为青年创业者定期指导,协会还会对创业导师的出勤状况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劝退。曾经有创业导师安排秘书来开会,就被张伟明毫不留情地批评,“轰”秘书坐到后排去,“我们不允许代劳。”张伟明说。
西安墨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吴为,准备在中国青创板进行展示,最近正在走挂牌流程。他们不仅从事传统的音乐教育,而且打算引入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
在西安,服务青年创业的软环境很好,一些青年初创型企业,可以来到“西安企业资本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团中央“中国青年创新创业板”陕西区域中心运营机构,如果创业项目符合条件,创业者可以申请挂牌成为“青创板”项目。“陕西共推荐了100多家企业,融资率达到近20%。”该公司副总吴红超介绍。
对于金融行业很多人是有误解的,认为金融行业是逐利的、高冷的,其实可以为创业青年服务。
在离西安1000多公里的苏州,来自苏高新创业投资集团的冯明君,3年多来,他们团队总共完成2000余场挂牌仪式,为9000余家企业举办挂牌仪式,举办培训200余场,举办路演近100场,促成企业融资十几亿元。
冯明君所在的团队与团组织合作,承担当地青创板的运营任务,“我们是青年创业者的陪跑人,让更多创业者超越自我。”青创板(江苏)区域中心是2017年8月获团中央批复成立、2018年4月正式落户苏州高新区的,由苏高新创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太湖金谷负责日常运营。
“我们就是要找到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作为共青团组织,有能力陪着年轻人一起成长。”陕西省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少平介绍,已经为青年创业者供给了普惠性的政策。
陕西团组织已经打造出一条清晰的服务创业链条:第一步,团组织可以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基础的培训服务;第二步,创业青年可以找到陕西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得到个性化指点;第三步,团组织还能推介靠谱低价的孵化基地;第四步,创业青年可以参加各种大赛进行展示,团组织还会对项目还会进一步跟踪;第五步,在团组织帮助下,可以申请挂牌“青创板”,得到媒体的关注。
“缺钱不是创业难的理由。”在王少平看来,缺乏造血能力的创业,就是一道伪创业命题。
令人欣慰的是,青年创业者的陪跑人越来越多,陪跑也形成了制度化,陪跑不再盲目,充满着创业理性与智慧,在双创升级趋势中,这样的陪伴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