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为年轻人摆渡、搭梯,让他们在央企“双创”土壤里快速成长、迸发激情——

在“双创”实战中强筋健骨

发布时间:2018-10-19 06:0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

  机器人舞蹈 崔丽/摄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高宝龙及其创业团队可以独占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并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公司。再加上部分资金入股,整个公司由创业团队控股,而背后强有力的“后盾”以及出资方——中国航天科工仅仅是配资参股。这在国资委央企系统可谓凤毛麟角。

  航天科工支持青年员工创新创业的力度不可谓不大。2016年,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刚出炉,在普遍观望的大环境中,这家老牌军工企业摒弃传统观念,大胆出新,由此,高宝龙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保留央企工程师岗位的同时,多了一个身份:创业公司董事长。

  前不久,刚满30岁的高宝龙,带领团队夺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铜奖。站在领奖台上,这位创业两年的年轻人把奖杯高高地举过头顶,年轻的面孔能量满满,挥洒着创青春的激情与热情。

  成果拿到市场上检验总比停留在纸上强

  创业前,高宝龙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六所军民融合事业部的一名工程师,这个身份曾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骨子里的航天军工梦想。

  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这位梦想成为“钢铁侠”托尼·史塔克的年轻人,反复问自己:既然有幸成为一名航天人,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那能否在热情似火、能量无限的年华,尝试把更多“金点子”变为现实?

  让高宝龙颇为意外的是,这种想法在航天科工得到的并非单位领导的“思想教育”,而是鼓励他“成为一名航天创客”。

  他清晰地记得,2015年8月,二〇六所信息化工作负责人问他:“你能不能做出一款能够记录设备小时计的东西,咱们航天的固定资产管控很需要。”

  高宝龙张口就答应了下来:我试试。

  两个月后,他交出了一款名为“设备精灵”的初代机,这正是他现在创业公司产品的雏形。

  很快,这个能将电器纳入统一接口,插电就能检测设备状态的设备“火了”,在航天科工内部,高宝龙及其团队近乎乔布斯式的产品发布风格,也“火了”。年轻人对创新的高度热忱,让中国航天科工的董事长高红卫十分欣喜,并击节点赞:航天从不缺乏这样激情四射的青年创客。

  已然是“明星创客”的高宝龙并没有停下脚步:成果是做出来了,但仅仅是在单位内部推广,还不能大范围地证明其价值,产业化应用才是创新创业的终极目的。

  根据科技部一项研究,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3万多项,但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占10%~15%;每年专利技术7万多项,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左右,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

  高宝龙不愿做“资源浪费者”,他心中暗想,要让成果走向市场,接受检验,即使撞得头破血流总比停留在纸面里强。

  立志创业的他,正跃跃欲试和另外两位核心成员郑峰、宋高顺一起成立航天极创公司,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打通央企从创新到创业“最后一公里”

  在岗创业,听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如何进行创新成果转化?如何激励创业团队?如何使创业者活力可持续迸发?

  为创业者解疑释惑,吃下定心丸的,还要靠高宝龙所在的二〇六所、二院以及集团公司做后盾。

  说做就做,任务很快落到了人头上。二〇六所组建了由科技委牵头、多个部门参与的团队,攻关“科技内创业”“国有资产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命题。

  科技成果所有权究竟归谁、处置权到底如何执行、成果收益比例如何划定,一度被认为是阻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三座大山”。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王志学曾参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次调研。他说,调研过程中所听到的各种问题,最终都能集中到这“三权”上来。

  纵观全球,瑞典以创新闻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创新收益百分之百归发明人所有。另有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高校,其收益分配比例大约是三分之一,或接近二分之一。国内一段时间以来科研单位沿用的是科研人员20%的收益比例。

  二〇六所攻关的结果是:一是科技成果独占许可给高宝龙团队,二是团队可以控股。今年3月,这一方案通过航天科工集团党组会批复,成了“板上钉钉”的事。这被认为是航天科工打通国有企业从创新到创业“最后一公里”创新链的典型示范,是国家、集团公司出台“在职离岗”创业人才政策的具体落实。

  至今回想起来,高宝龙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他打趣道,同样是创新,有人像在荒郊野岭等一辆公交车,而自己却像站在一个繁华的公交车站,不断有车来,把他送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集团公司、二院、二〇六所的多级联动,正是他走向创业道路不可或缺的摆渡人。

  4个月前,高宝龙毅然告别了读书、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北京,举家迁至南京。他说,集团能做出那么有魄力的决定,自己做这点牺牲更是值得。

  青年创新担起国之重器

  谈到军工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人们想到的是“预警机”“FAST天眼”“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等国之重器,它们研制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年轻人的智慧与汗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8所作为唯一一所承担各军兵种信息系统研制的军工科研型骨干研究所,汇聚了大量青年科技人才资源,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如何让青年从最初的工程项目参与者,成长为能承担起大型信息系统研制重任的业务骨干,青年创新工作如何从“小”创新到真正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命题。

  28所团委探索建设以“能力培养——氛围营造——资金支撑——专家指导——跟踪服务”为运行模式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打造一个真正可实现、受欢迎、有效果的青年能力培养平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圈。

  在此之前,28所团委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做了两次样本超过千余人的青年调研,结果发现:青年员工最需要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一种快乐创新、开放包容的氛围,一方发挥作用、展示才能的平台,一个管理项目、孵化成果的机会。

  一个名为I5创空间的生态型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所谓I5创,不是简单的“爱创新”“我创新”,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的品牌寓意是创新(Innovation)、灵感(Inspiration)、坚持(Insist)、激励(Impel)、孵化(Incubate)的合集。

  这个工作室直面青年和企业的需求,鼓励大家挖掘科研生产中的“五小”创新活动生命力,即“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构建一个“以青年项目团队为核心,以导师带徒为指引,以交流培训促提升,以孵化资金作保障,以服务奖励来助推”的创新生态圈,用更灵活的创新机制融入到集团和所创新体系,引导青年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建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使其成为了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2016年,28所装备制造中心的杨青龙向青年工作室申报了爬壁打磨机器人、自平衡多功能动力车两个项目,当即获得了支持。

  这之后,工作室为他找了所副总工程师做导师,还提供了创新基金。很快,杨青龙完成了样机的研制,并在科研生产中进行试用,获得认可。

  创新过程中,杨青龙收获满满:他通过青年创新工作室参加了江苏省、南京市双创大赛,最终拿下获得了南京市三等奖,优秀奖各一项,江苏省决赛第13名,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受理一项。

  这正是28所团委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的初衷,正如杨青龙所说: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还给青年员工提供了一个大胆创新、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年轻人在“双创”实战中快速成长、强筋健骨。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