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有言值】“养老骗局”狂卷60亿!指责受骗老人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18-07-05 15:3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文/杨鑫宇

    能够让自己“老有所养”,是每一个老人真诚的愿望;而“老无所依”,则是深藏在每一个老人内心的恐惧。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渐渐进入“老龄化”周期,养老问题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关心的话题。过去,大多数老年人膝下都有不止一位子女,而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更是能得到“单位”的照料。然而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单位”的作用也日益削弱,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开始独自面对“如何养老”这项艰巨的挑战,为自己的余生寻找一条合适的出路。

    面对这样的局面,政府部门出台了各种支持社会化养老的政策,民间也有许多爱心团体向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伸出了援手,这些现象,展现了社会的“阳光面”;然而,在“阳光”照耀不到的阴暗角落里,也有一些人,竟然丧心病狂地在养老问题上打起了歪主意,试图从这些急需帮助又无所适从的老人身上,榨取他们最要命的“养老钱”。近日遭到曝光的“爱福家”养老骗局,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乍看上去,欺骗了数千名老人、涉案超60亿元的“爱福家”并不像是一个骗局。与大多数“空手套白狼”的案例不同,“爱福家”确实投入了一定的本钱,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虚假“外壳”。

    一方面,这家诈骗企业在多个城市一掷千金,建起了好几个“看上去很美”的养老基地,以此为据向参与项目的老人们夸下海口,声称“只要交了钱,就能优先入住我们未来的养老院,而且每年都能获得返利”;另一方面,这家企业还设置了许多基层营业部,专门作为老人们的“活动中心”,没事就为老人们提供一点小恩小惠,以实现让老人们“安心掏钱”的目标。

    然而,无论怎么“包装”,骗局就是骗局。在涉事企业的种种蛊惑之下,许多老人都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了的“养老钱”以《艺术品交易合同》和《居家服务合同》的方式交给了“爱福家”,其中甚至有人动用了子女的存款。然而,就在这些老人们高高兴兴地交了钱,等待养老基地建成,坐享“返利”的时候,“爱福家”的老板曹斌铭毫不意外地选择了“跑路”。老人们的积蓄自然被席卷一空,而那些“养老基地”也成为了烂尾工程。一直伪装成“敬老先锋”的骗子,终究还是露出了凶险的獠牙。

    事件曝光后,受骗老人很快就报了警,并且向媒体曝光了这起事件的相关细节。然而,骗局主谋曹斌铭至今仍然失联,即便其最终被警方抓获归案,能追回多少赃款也很难说。这意味着这些老人很可能注定要为自己的轻信蒙受巨大的代价,而社会上的“养老焦虑”,也可能因为此案的发生而进一步发酵。

    归根结底,这起案件的本质,就像以往发生的各种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一样,还是有人摸准了老年人思维的弱点,抓住了他们身上的“命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问题上,老年人缺乏足够的鉴别力。有些老年人或许也有不低的学历,也曾从事过不简单的工作,但他们的认知水平毕竟会受到时代和社交圈的局限,而不可能应付永远在“更新迭代”的最新骗术。

    有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时也有俗话反过来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骗术与防骗意识,就好比是这两句俗话里的“魔”与“道”,在诈骗所能牟取到的暴利驱动之下,两者总是在互相博弈、互相赶超,这是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遗憾的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而许多年轻子女又并没有将最新的防骗意识及时有效地传达给自己的父母,导致老年人在这样的“战争”之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只能沦为骗子的猎物。

    在这种情况下,像某些网络舆论一般,指责这些老人“愚蠢、贪婪、对子女不负责任”,是毫无意义的做法。这样的说辞除了抒发一股廉价的优越感之外,对改善社会现实没有任何帮助。这些老年人或许不够聪明,没能识破骗术,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足够优质的信息渠道获取最新的防骗讯息;这些老年人或许确实对所谓的“高额返利”有所觊觎,但这也只不过是根本不知“金融风险”为何物的老人们眼里的人之常情;这些老年人或许确实没有在做出决策之前与子女进行过充分的沟通,然而当下,又有多少子女有耐心去心平气和地和自家的老人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好好沟通呢?

    在骗子和受害者之间,我们永远没有去随意指责受害者的道理。这些老人遭遇诈骗并非他们所愿,指责他们既不公正,也无助益。如果我们真的希望类似事件不再重演,就应该从现在开始行动,擦亮双眼,认真地替身边的老人们识别出这些心黑手辣的诈骗企业,及时将最新的防骗意识教给他们,尽好子女、后辈的责任。如此,我们才算得上真正对老人们负责。

【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