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不下基层不入门 扶的哪门子贫

发布时间:2018-07-03 06:25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石川

  扶贫干部驻村少,几乎不入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

  “绣花功夫扶贫,离不开一家一户上门。”云南省师宗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地方扶贫干部驻村少,几乎不入户;有的地方人在位、思想不到位;还有的挂联单位不重视,派出的不是精兵强将。如此一来,如何落实脱贫责任?(《人民日报》7月2日)

  不下基层不进村,不进农户不走心,这样的扶贫干部未免太不接地气。如果连贫困户的家门都不愿迈进,谈何走进他们的心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俯下身,沉下心,常到贫困户家里走一走,才能知道哪些人贫困、贫困在哪里、需要怎么样的救济,从而更好地找到脱贫之道。质言之,要想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就必须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到贫困户家里的矮板凳上坐一坐。

  “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不仅需要娴熟技巧,更需要扎实作风。技巧不足尚可宽宥,态度不到位须被究责。

  报道中有个细节,师宗县某村仅有一名扶贫队员驻村,但是,“长期不在岗,不少村民甚至不知道村里还有扶贫工作队”。试想,这样的扶贫名存实亡,自然毫无效果。应该承认,云南的一些农村确实偏僻,再加上交通不畅——要到一些农村须经过十几公里的山路。但是,这不是扶贫干部不“下沉”的理由。正因条件恶劣,更需扶贫干部察实情;也正因脱贫任务艰巨,更需扶贫干部尽职尽责挑重担。如果都撂挑子,或挑肥拣瘦,脱贫任务就不可能如期完成。

  扶贫干部驻村少,几乎不入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中央一再强调“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并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扶贫干部不入户,显然属于工作不严不实,理应接受处理。

  同时,一些扶贫干部不作为也“逆向”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一些扶贫干部也进入了倦怠期,一种是耍奸使滑,能省力气就省力气;一种是后劲不足,缺少冲刺精力。对于前者,自然应该严肃问责,如果不作为却高枕无忧,必然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而对于后者,则需要适当减减压、鼓鼓劲。减压,不是减责,更不是放松、停顿、懈怠,而是在责任意识支配下,让扶贫干部更加精神焕发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对于拥有使命感的扶贫干部来说,即便未获激励,他们也会不负重托,但是,多一些正向激励,并辅以必要的奖励,一线扶贫干部就能欢欣鼓舞,更有动力夯实责任,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形势逼人,越需自我加压,再接再厉;越是任务繁重,越需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按照部署,我国这几年要完成脱贫3000多万人的目标,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别无退路,惟有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扶贫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师宗县通过监督问责,当地的扶贫作风焕然一新,比如扶贫干部专门上门、频繁进村,进村的人数、次数比原来多得多了。扶贫干部意识到扶贫不仅要关注“面”,更要考虑到每个“点”,关注脱贫成效。好风气应巩固,也应弘扬,不下基层不入门的现象恐怕不只存在于师宗县,其他贫困地方是不是也该自查自纠?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