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评
APP下载

【有言值】用盗版有理?错的大学生还是昂贵的教材

发布时间:2018-07-06 18:3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杨鑫宇

    近日,电影《我不是药神》及其背后的真实故事,在社会上激起了一场关于“正版药品”与“盗版药品”之间的大讨论。保护知识产权、支持正版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当一个人面对贵到“吃不起”的正版药品,和“不吃药就会死”的致命矛盾时,使用盗版,乃至倒卖盗版,似乎也成了一件可以理解的事。

    说来也巧,就在这部电影如火如荼地上映之际,另一场“正盗版之争”,也在了舆论场上“吹皱了一池春水”。这场争议的主角,是大学生们使用的各类教材。7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大学生为何选择盗版教材:正版太贵、教材本身使用率低》的特别报道,直指高校之内早已泛滥的盗版、翻印教材现象,并且对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和讨论。与此同时,这篇报道也在网络上引发了议论。

    和“不吃就会死”的抗癌药品相比,教材并非救命之物。因此,没有人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用盗版教材有理。不论是使用盗版教材的大学生,还是翻印、贩卖盗版教材的商家,都没有像电影中的主角一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自辩的资格。然而,在某种层面上,一些使用盗版教材的学生,面对的是和那些没钱买正版药的患者类似的困境——对他们而言,教材无疑是完成学业的必需品,而某些教材高昂的价格,确实令他们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的困境,居高临下地指责这些学生缺乏版权意识,是我们最容易摆出的“正确”姿态,然而也是最无效的解决方案。是的,教材的价格并不会要了谁的命,大学生只要节衣缩食几天,就能买下一本一百多元的正版教材。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富养”子女,“囊中羞涩”才是很多学生的生活常态,选择“省钱”的盗版教材,自然也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那么,不指责大学生,反过来指责作者和出版方“定价太高”,就对了吗?也不尽然。教材的价格,实际上反映的是教材编写者的劳动价值。教材往往只有大学生才会购买,而且常常以二手方式流转,如果其定价不高,能提供给作者的回报恐怕寥寥无几。

    如果编写教材的教师,无法得到足以激励其劳动的酬劳,自然会导致其积极性受挫,进而拉低教材的平均质量。平心而论,和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学者撰写的教材、专著的定价,已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如果进一步降低,恐怕无益于教材市场的长远发展。

    如果说错既不在消费盗版的学生,也不在制定正版价格的出版方,那问题到底出在哪?答案其实就在容易被忽略的中间环节上。

    一方面,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学生群体对教材价格的不满,很多时候针对的都不是教材的定价本身,而是教材采买工作缺乏透明度。如果校方在采买教材时,能够更加开诚布公,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向全校师生进行公示与听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许就能减轻学生的不满,让他们更愿意消费正版教材。

    另一方面,一些欧美国家的教材定价远比国内更高,但并没有盗版教材泛滥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学习一些经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国外的大学往往有十分健全的书籍流通和教材共享体系。无力购买昂贵教材的困难学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借阅教材、从书店租借教材、或是获得学长学姐定向捐赠的旧教材。如果国内也能发展起这样一套完善的助学体系,同时辅以对盗版的严厉打击,自然有望在根除盗版的同时,也让广大学生满意。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