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在科研中实现自我价值应是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7-11-01 09:3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晨赫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晨赫)“科学建构了洞察世界的出口,让寻路的你我找到方向。”10月29日,在未来论坛•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媒体交流会上,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的开场白即刻让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进入了“未来媒体时间”。

    2017未来科学大奖9月9日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凭借其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获得“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今年首度颁发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授予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贡献”的北京大学许晨阳教授。

施一公

    施一公表示,“近几十年间,约有五百万留学海外,其中三百多万回国效力,没有大时代做背景,就不会有现在的未来科学大奖。”他认为大奖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于大奖本身,“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听的故事、看的书多数都跟科学有关,崇拜的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科学家,梦想的都是做科学家、工程师。科学大奖的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尤其是推动年轻一代崇尚科学精神。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间,一直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能不能引领中国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才是科学大奖希望带给社会、带给未来的激励。”

    对于本次获奖,潘建伟有着自己的理解:“新时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做支撑,中国的科研水平也不会有这样程度的进展。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将会促成更多的人去关注科学或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未来科学大奖最重要的意义。”

    36岁的许晨阳是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认为,现在是中国从变富到变强的时代,未来科学大奖重奖基础科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从事科学研究,在科研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三位科学家一致认为,获得未来大奖既是动力更有压力,只有砥砺向前,方能不辜负各方期待。

经济部编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