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陈晓卿开讲学而思网校《同一堂课》 “舌尖上的大语文”讲透故乡情

发布时间:2019-11-27 20: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传承文化的不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还有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细节。”11月24日,由好未来旗下在线教育品牌学而思网校独家冠名的《同一堂课》第二季迎来第五期。

  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带着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的名篇《端午的鸭蛋》,走进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龙脊小寨村一间“废墟”后的小学,开启了一堂“舌尖上的大语文”。

  “传奇远而粥饭近。”节目中,陈晓卿凭借对中国美食文化深刻而细腻的感知,用“四顿饭”带领孩子们从味觉中窥见中华文明的变迁与生活智慧,把“吃”的精髓带到大语文课堂上。

  在节目“第二现场”,学而思网校“XES教师天团”中的张驰老师、邱东山老师、张逸老师与著名作家张大春一起,结合汪曾祺的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将这篇落笔平实的课文解读得精彩淋漓。“咸鸭蛋”背后的“大智慧”让观众余香满口,意犹未尽。

  就地取材讲语文,上好课犹如做美食

  25年前,在陈晓卿执导自然纪录片《龙脊》时,他曾参与建设小寨村小学。本期《同一堂课》上,他将课堂选择在这个结缘“1/4个世纪”的人生故地,为当地孩子们讲解中国人味觉背后的文化。

  这是一堂全程“饿”点的课,陈晓卿贯彻了一个“美食家”本色,把小寨村独有的农耕资源变成了天然的教材。吃一个鸭蛋也讲究正确的步骤,每一步都是色香味俱全的“小作文”。下地挖红薯、摘辣椒,就能追溯一段物种迁移的历史。野地里烤鱼,顺便了解龙脊梯田特有的鱼稻共生系统。用手机拍一部泡菜的“美食纪录片”,发酵工艺引起的食材神奇变化尽在镜里镜外……

  在故乡的梯田上,在熟悉的村落里,陈晓卿演绎食物的“前世今生”。这不仅是大自然给予自己家乡的馈赠,更是一段文化、一段历史。一种由食物繁衍传承的文明,烙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美食与乡情同根同源

  “用甲骨文里的‘乡’字来呈现两人对坐而食的画面,这样也许能够更好地帮孩子们通过《端午的鸭蛋》一文来建构对故乡的认知。”节目中,陈晓卿巧妙地通过对“乡”字的甲骨文形象解读,将“故乡”的概念和食物情节牢牢编织进整堂课中。“美食与乡情”的逻辑设计,不仅升华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支来自生活与情感的写作之笔。

  “看似平实,实则是中文水平的最高境界。”在第二现场,张大春对汪曾祺的文学造诣赞不绝口。他与学而思网校三位老师化身“文学老饕”,在平实文字中咂摸汉字表达的高度凝练,品味人间烟火里的情感表达。

  张弛老师围绕汪曾祺的生平,探讨作品与作者的必然联系,带领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作家的独特风格。张逸老师引申英文中与“火”有关的词汇,将知识延伸至“火”对食物变化、全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邱东山老师借汪曾祺的“金句”向张大春老师邀起成长的话题,解读作者的智慧哲学,“杂是历练,带来的是不同的认知,让成长不止一个方向,因而更‘宽’。”

  一粥一饭都带着故乡思念,一饮一啄都是文化传承。正如陈晓卿在节目中所说,“每一个食物背后都能看到社会的变化、与人的联系,背后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在吃百家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中,他表示,语文同味觉一样,是每一个华人的根。“希望孩子们永远朝着向上的方向,从来不忘自己的来路。”

  承续“同根同源、同宗同脉”宗旨,学而思网校《同一堂课》第二季为广大青少年呈送回归教育本质的语文公开课,解密中国人在生活的细节中代代传承的智慧与文化,为全球华人传递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编辑:吴蕴聪】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