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精准扶贫驻村调研
APP下载

革命圣地的新长征赞歌 ——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脱贫攻坚蹲点记

发布时间:2017-05-18 08:25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郭 强 范世辉

  □新华社记者 郭 强 范世辉

  张晨俊 李惊亚

  有一种责任重若泰山,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

  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初夏五月,记者走进这些闪耀着红色光辉的革命圣地蹲点采访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这些昔日遍洒英烈鲜血的红土地,正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展现出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风貌。

  这是铭记历史责任的新担当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让老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初夏时节,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昔日的贫困户左秀发一脸幸福。

  两个多月前,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评估并经江西省批准,他所在的井冈山市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市市委书记刘洪说:“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这是我们向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下4.8万余名革命烈士奉上的最好告慰!”

  看着墙上挂着的烈士证明,左秀发轻声叨念:“爷爷,您的愿望实现了!”

  革命圣地,往往也是贫困发生地。

  2015年春节前夕,陕西延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闪耀着光辉的圣地,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来自遵义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遵义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6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8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

  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李红洲说,2016年底,延安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20.52万人下降到1.0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3%下降到0.76%。根据部署,延安将在2017年实现在册剩余的1.02万贫困人口和2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6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大业。60多年后,摆在西柏坡面前的是另一道“考题”: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区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不断变化的是考题,始终不变的是担当。

  经过努力,2016年,平山县40852名贫困人口达到退出条件,164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条件,全县达到整体脱贫出列标准。

  “对革命圣地来说,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头号政治任务。”平山县委书记、西柏坡管理局党工委书记李旭阳说,作为进京“赶考”出发地,平山必须答好“第一个百年目标考卷”,让老区群众早日脱贫,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面向百年目标的新作为

  创新思路,精准施策,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打赢脱贫攻坚战,其难度不亚于长征中的冲关夺隘。

  新的长征,必须要有新作为。

  在井冈山,当地首创了“红蓝卡”分类识别机制,根据贫困程度将贫困户细分为“红卡户”(特困户)和“蓝卡户”(一般贫困户),把“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不能住”的“建起来”。

  在遵义,当地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贫困群众脱贫难问题,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扶贫行动。

  在延安,有一个“借鸡生蛋”的故事。老伴患病,三个儿女年幼,刘学金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说起过去的生活,刘学金叹息道:“家里没什么收入,老伴离不了人照看,不能外出打工,想搞点养殖,连几百块钱都拿不出来。”

  几年前,有人找到刘学金,说要“借”给他50只鸡,下的蛋按1元一个收购。“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半信半疑中,刘学金开始养起了“借”来的鸡。如今,他养了100只鸡每年能为他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

  “借”鸡给刘学金的人叫张春谱,是延安市延长县二海家禽散养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说:“我们的社员中,80%都是贫困户。贫困户养一只鸡一年能赚100元,他们不需要出村,不需要很高的技能和很大的劳动量,只要‘下得了炕,上得了床’,至少能养50只鸡,而50只鸡每年就有5000元的收入。”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兜底保障也必不可少。

  在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沟村,光伏扶贫的探索提供了兜底保障扶贫的新思路。

  贫困户封树梅的儿媳妇郝建华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我手机上有个APP,可以即时显示总的发电量和每天的发电量。你看,还不到中午,已经发了11.3度电了,按1.18元一度电来算,婆婆坐在家里啥都不用干,今天已有13元的收入。”

  她说,婆婆摘除胆囊后常年得吃药,有了电站,日常的药费就有了保障。

  这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新风貌

  甘于奉献,自力更生,汇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他叫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

  从1958年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那年开始,他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领着大伙儿干”上。经过50多年的努力,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终于变成了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脱贫的愿望实现了,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有生之年能去省城看一看。

  为了完成他的这个心愿,县里派人护送他到贵阳。然而,到了贵阳,他既没有去风景名胜点,也没有去商场,而是提出要去贵州省委看看。站在省委大门口,他注视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石碑,一言不发……

  10多分钟后,他对陪同的人说:“心愿了了,可以回家了。”

  陪同的人问还想去哪看看?他摇摇头:“党组织信任我,把草王坝村交给了我,现在,渠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我交上答卷了。”

  在革命年代,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在脱贫攻坚中,这些精神正在传承和光大。

  刚到大米峪村时,曹军军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这是平山县温塘镇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110户410人,人均不足3分地。2015年底,全村尚有36户115名贫困群众。

  被派到大米峪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后,曹军军首先要求组员们:“我们要把大米峪村当成第二故乡,扎根这里,发展这里,打造永远不散的工作组!”

  为了改变村庄的面貌,曹军军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挨家挨户调查,晚上开会研究脱贫办法,并请农业专家多次现场考察、把脉问诊,有针对性地为大米峪村找产业。

  几经努力,富硒产业进了村。今年年初,贫困户赵英虎第一次领取分红和工资,家里人均收入超过4100元。“没有曹书记,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他说。

  群众身上也迸发出磅礴的力量。

  “国家政策好,我们也要努力,小康梦一定能实现。”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农民张成德的话代表了贫困户们的心声。据新华社南昌5月17日电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杨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