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山村记事
APP下载

【砥砺奋进的五年】拉祜乡亲的好日子

发布时间:2017-05-18 08:21 来源:云南网 作者:沈浩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云南网从即日起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全面展示云岭大地五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精神风貌。

  蒿枝坝村新貌。

  记者 沈浩

  云南网讯今日起,云南网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中陆续刊发“驻村蹲点看扶贫”专题报道,记录全省各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举措、新作为、新成效和新变化。

  5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成了“果园”和“菜园”,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的桃子、李子结满枝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开展的冬季蔬菜示范帮扶项目如期挂果,茄子、西红柿、青辣椒等新鲜蔬菜青翠欲滴。

  昨日,蒿枝坝阴雨时晴,这个拉祜族特色村寨山色空蒙,一幅田园乡村的美丽画卷,吸引过往的人们驻足拍照。

  “拉祜村寨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村民张东保正骑着摩托车准备运送肥料去玉米地里,见到记者,他像往常一样,热情地邀请记者进他家客厅,并打开电视给记者看,让客人看电视是他最热情的待客方式。随后,他又从家门前摘来了桃子、李子……

  张东保家是记者蹲点采访借住的拉祜族农家,今年他并未外出打工,选择留下和父母种地务农,养蚕、养猪。已经29岁了仍没结婚,在村里已是大龄剩男了,但他相信随着家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也能鼓起钱袋子,留在村里也同样能成家立业。上个月他新换了一套沙发,购置了新的液晶电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拉祜山乡,这样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正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萌芽。

  种包谷、插秧苗……5月是蒿枝坝村民们的农忙时节。

  几天前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李扎袜,在院子里忙着削马铃薯准备做饭。这天,是他家插秧的日子,记者来到他家时,他和七八个亲戚邻舍正在喝啤酒解乏,他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起共进晚餐。晚饭很丰盛,除了有自家养的土鸡外,还有拉祜族特色小炒、稀饭、烤肉以及地里刚出产的甜脆包谷,他还特意拿出“珍藏”的马铃薯,款待下田帮忙的乡亲们。

  “这可是院士种的马铃薯,不是想吃就能吃着,好吃着嘞。”李扎袜风趣地推介逗乐了大伙。去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开展科技帮扶示范项目,第一次种植冬季马铃薯就获得高产,平均亩产值达9000元,最大的一个马铃薯重2.4公斤,科技的力量很快传遍了拉祜山乡。

  李扎袜作为试验示范种植合作社的首批股东,不仅从合作社领到了两箱马铃薯种,还有望获得近万元的分红收入。

  “看到院士那股认真的劲,我就觉得不会赔钱。”开展试验示范种植之初,没有村民愿意尝试,李扎袜和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每人凑了一万多元钱入股。虽然他也没有积蓄,但他却毫不犹豫,去银行贷了款。目前,马铃薯总收益已达54万元,不但用分红款顺利还清银行贷款,他还学会了马铃薯种植的全部关键技术。

  竹塘乡党委书记黄正说,在院士的示范引领下,已有不少村民主动提出,希望来年参与中国工程院开展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冬早蔬菜等科技示范项目的推广种植。

  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白石山一二组是云山村最穷的村子。记者搭乘乡里的车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砂石毛路来到村里,这里的村民们全都住着简陋的石棉瓦房,大多数墙体还是用竹篾、草席、泥巴糊的篱笆墙。全村80户村民只有1户不是贫困户。

  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是扶贫的第一步。去年,白石山村纳入国家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大多数村民开始建起主房60平方米,配套厨房、卫生间的新房,目前,房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有望今年内搬进新家居住。

  在拉祜山乡的这些日子,记者和村里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融入拉祜族的生活中:他们对人的热情是含蓄的,甚至有些许羞涩;对生活的态度是知足的,却又十分向往外面的世界;拉祜乡亲们生活中的这些“小确幸”,正凝聚成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来源:云南网

【责任编辑:杨威】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