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今年春节这些变化发生在我们身边

发布时间:2017-02-04 11:15 来源:法制网 作者:张昊

   编者的话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每到新春佳节,孩子们都会穿新衣、戴新帽,以新气象迎来新的一年。

   每到新春佳节,大人们都会谋新篇、布新局,以新变化迎来新宏图。

   今年新春佳节,我们身边有哪些新变化、新气象?春节期间,《法制日报》派出多路记者,访民生、探民情,围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寻找身边的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春节的变化。

   农村年节祝寿不再讲排场

   除夕,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土山村,郭秀兰老人孙子辈的年轻人们,陆续从外地赶回家中。他们从半年前就开始筹备,准备在大年初三给奶奶庆祝九十岁寿辰,借着过年走亲戚的习俗,让奶奶见一见远在外地的亲戚、子孙。

   “包桌”服务让农村更具年味

   郭秀兰老人的孙子王顺昌告诉记者,以往给奶奶庆生,大多在家里待客。老人的孙子一早就去置办食材,儿媳、孙女们早早就来准备,家家都要带来自家的桌椅、菜碟、碗筷。家族亲戚、客人多,桌椅不够的话还要去邻居家借。吃完饭还要一起收拾,再把自己家的东西带回去。

   “家里人为了让大家吃好,都在操持午饭,忙来忙去顾不上聊天,甚至顾不上吃饭。”王顺昌说,很多远道而来的亲戚许久没有见面,不能多聊聊天总觉得遗憾。

   近两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待客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包桌”逐渐为大家接受。

   记者了解到,所谓“包桌”,就是在宾客多的时候,请厨师上门服务,厨师提供菜饭和报价,四五百元一桌的价位最受欢迎。“包桌”服务10桌起订,不够10桌还可以和邻里一起“拼单”。

   东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价位,并对菜单略作调整。与到县城餐厅吃饭相比,“包桌”服务能把场地费节约下来。提供“包桌”服务的人还会先上门看场地,东家选择在院子里搭桌的话,还会给配上棚子,支上取暖的设备。

   “‘包桌’很省心,除了场地以外,桌椅、餐具、饭菜等所有东西都由他们提供,吃完还负责收拾。家里人再也不用忙里忙外了。”王顺昌说,这种服务让家里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难得的相聚,有更多的时间叙旧唠家常,过年的气氛更热闹了。

   “吃的咋样啊?对口不?”席间东家敬酒的时候,向客人们问道。“包桌”服务凭的是口碑相传,菜量实惠,食材新鲜。口碑好的“包桌”服务都要提前预订,如郭秀兰老人的儿孙,提前半年就订好了。

   记者注意到,农村人享受上门服务的同时,“节俭”的传统并没有丢失。有些菜吃不完倒掉了可惜,东家会把饭菜留下来,打包给家里人分一下。

   “把这个菜给你爷爷拿过去,他没过来吃饭。”客人离席后,东家还不断嘱托,把饭菜打包,带给没能来参加聚餐的人。

   年节祝寿不兴大操大办攀比风

   “奶奶‘领钱’(养老金——记者注)了,村子里的公路修好了,村里也有路灯了。”王顺昌说,这两年家乡农村的变化也很大,给长辈庆生,尽孝心的习俗没有变。

   “我们这的习俗是庆51岁、60岁、65岁,之后就是庆80岁、90岁了。像奶奶这样90岁长寿的老人不多。”王顺昌说,他们这儿正月初十以里给长辈庆寿,借的就是假期大家都有空、亲戚朋友过年来拜年的时机。

   生活改善了,是否会出现铺张浪费、攀比的情形?王顺昌告诉记者,他们只请了家里最近的亲戚以及不常见的亲人。“不‘兴’有随礼的环节,晚辈自发给长辈红包,金额则按各家的能力,也不互相攀比”。

   “奶奶收到红包后,我们又给添了点儿,给她凑了个整数。”王顺昌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这里的农村家庭,除了给长辈庆祝这几个“大寿”外,其余的生日都是家庭小聚。

   年轻人走出去又回来传承家风

   “喜儿哥,宝儿哥、娇妹都回来了。”王顺昌告诉记者,他们大学毕业后分别留在东北、内蒙古、北京工作,买房定居外地,都已经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回来的机会也少了。“不过,去过的地方多了才会觉得还是家乡的年味儿浓”。

   郭秀兰老人有7个孩子,早年家境都很拮据。走出农村、走出贫困成了孙子孙女们用功读书最大的动力。孙子孙女们到外地读大学是郭秀兰老人骄傲的事情,但这也曾让这个大家族很是为难。

   “家里堂兄弟姐妹,好几个考到外地大学,学费都是东家拼西家借,有的还贷了款。”王顺昌告诉记者,他的学费也是如此。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成为一名摄影师,在北京落下脚。回想当初的决定和今天的收获,他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

   王顺昌和家里其他的年轻人走出去,给家里带来的,首先是经济上的改善。

   “家里困难的时候,和气的氛围比较少,很多时候家里人聚在一起最终不欢而散。”王顺昌说,“如今父辈们岁数大了,挣钱不方便了,我们小辈中,大哥担起了重任,从半年前就建了微信群,天南海北的兄弟姐妹们在群里商量。”

   “要说变化,我们的大家族比以前更加和睦了。外地回来的兄妹们,都陪奶奶聊到很晚。”王顺昌说,他体会到了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依然血浓于水的亲情。

   年轻人离开故乡在外地奋斗,乡情亲情如何传承?记者也在这里也找到了答案。

   今年给郭秀兰老人庆寿,王顺昌的父亲借来音响和舞台,并登台读贺词。王顺昌请来在文工团唱美声的“发小”助兴;请来同班同学负责摄影,叫上会摄像的好友拍全家福。老人的生日隆重而不奢侈铺张。

   “别人家都没有这个优势。”王顺昌感慨道,“他们和我一样,都是从农村走出去的。”

   从奶奶85岁开始,王顺昌每年过年都会给奶奶拍上一段视频,拍上几张照片,再加以专业制作。老人88岁大寿时,他帮奶奶录制了给子女的嘱托。这个名为“妈妈的牵挂”的视频,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在家族中传递着,“太感人了”。

   “这是奶奶给儿孙留下的精神财富,老人给孩子们留下精神财富,今后我们要将家族的精神传承下去。”王顺昌说。

   王顺昌和兄弟们聚在一起,在饭桌上说起如今各自成家立业的喜悦,又聊到小时候家里的困难,兄弟们无不落泪。

   “从这样的家境中走出去,让我们懂得了不论什么时候,必须能吃苦,努力奋斗。”王顺昌说。

【责任编辑:杨威】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