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紧握方向盘宛若紧握手中枪

发布时间:2019-07-18 05:54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张亮 汪学潮 视频制作 李若一

  汽车一营驾驶员指挥坦克上重装车。汪学潮/摄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汽车运输旅一营举行军体比武,三名官兵正在拉动一辆9吨重运输车。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李若一/摄

  扫一扫,看视频

  在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一营的荣誉室里,数面已泛黄的锦旗静静悬挂在墙上,战士们走进这里,仿佛还能闻到近70年前朝鲜战场上的硝烟,一面面象征着荣誉的锦旗记录着这支英雄部队南征北战的光荣历程。

  历史上,一营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此后又参与了抗美援越、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近年来,他们执行了“和平使命-2009”“火力-2015·青铜峡D”“跨越-2016·朱日和B”等多项大型演训任务……这支汽车部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着“驾车就出征”的传统,官兵们将每一次驶离车库视作奔赴战场。

  “汽车兵紧握方向盘宛若紧握手中枪!”老兵陈聪这样说道。

  作为一支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汽车部队,一营组建27天便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一营官兵。在朝鲜长达千余里的运输线上,为了将后勤物资与弹药补给送往前线,老一辈汽车兵冒着枪林弹雨,经历了无数流血牺牲……“空中点灯、地上撒钉、路上炸坑、专打汽车兵”的顺口溜流传至今。

  一级战斗英雄王凯就来自这支部队。抗美援朝期间,一次夜间运输任务中,遭遇敌机突袭的王凯采用猛踩油门、紧急刹车、疾速后退、辅以灯光诱导等方法,与敌机在山林间周旋,成功使超低空追击的敌机撞向大山。

  王凯,成了一营官兵心中的偶像。成为像王凯一样的战斗英雄,是一营每一名官兵的梦想。

  在一营服役了16年的卞建峰,被称为“兵王”,汽车走钢丝、运输车漂移入库是他的绝活。将20厘米宽的车轮驶上直径2厘米左右的钢丝、一把甩向超过180度直接入库……卞建峰说,这不是秀技术,而是为上战场做准备。

  “王凯过火线、打飞机,不也是靠过硬的技术才做到的吗?”在卞建峰心中,布满铁钉的运输线就像钢丝,漂移是为了甩脱敌机攻击,“穿着军装,就应该时刻想着上战场。”他说。

  历史似乎在重演。2014年汽车一营配发重装备运输车,重装连组建不足4个月,官兵们就驾驶着全新车型执行跨区演习任务。

  陈聪是第一批被抽调学习新装备的驾驶员。他还记得接装回营的那天晚上,20台重装运输车需要进行铁路平车装载,装备的宽度却超出了火车的宽度。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全新装备装上列车,陈聪和战友们一天一夜没有睡觉,终于研究出了合适的装载方案。

  重装运输车接回营区后,陈聪又马不停蹄地进行试驾,编写教案。刚刚教会战友们起步、行驶,便接到跨区演习任务,而那时,重装连展开训练只有1个多月。

  “就像亲身体验了一把先辈们组建27天便开赴战场的日子。”在陈聪的记忆里,那是最疲惫与紧张的一次任务,却完成得格外圆满。

  汽车一营重装连首次亮相,就以85小时、40余批次、485台次的任务完成量,使该旅装备倒运速度提升650%,创造了所有参演部队重型履带式装备运输速度最快、安全系数最高的成绩。

  “汽车兵就是要解决战场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营一连连长陈长玉告诉记者。

  作为实战中运输保障物资与弹药补给的重要一环,将物资运送上铁路、轮船等大型运输装备的“第一公里”,与将物资送上战场前线的“最后一公里”,都需要汽车兵驾驶运输车完成,这也让他们更容易成为敌方的首要打击目标。

  陈长玉记得一次演训中,当车队行驶到山谷地段,埋伏高处的“蓝军”突然发动袭击。他和战友们一边开枪回击,一边驾车猛跑,好不容易才逃出了“蓝军”的伏击圈。

  在一营,除了要掌握多种运输车型的驾驶技能,体能、作战课目、野外生存基本作战能力,一项也不能弱。在陌生地段长途驾驶,是官兵们经常遇到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们必须拥有良好的体能素质。

  2015年,当时还是上士的卞建峰赴宁夏参加“火力-2015·青铜峡D”跨区基地化演习,那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跨区演习。当他们被铁路输送到2600多公里外,卞建峰与战友们乘坐的火车被山洪阻拦,抢险进行了40多个小时,等待期间卞建峰和战友接到命令,更改计划,部队采用摩托化机动方式赶往目的地,以争取准时到达集结地,上级要求他负责驾驶车队的头车。

  在汽车兵心中,头车意味着光荣与责任。开头车的驾驶员往往是技术最好、经验最丰富的汽车兵,因为需要由他们来掌控整个车队的方向和速度。

  长途机动的30多个小时里,卞建峰带领车队穿过阴雨绵绵的山区和荒无人烟的戈壁,他们忍受着车厢里的高温,一刻不停地赶路,比规定时间提前4小时到达集结地。途中为了防止困意,卞建峰掐过大腿、抹过清凉油、含过甘草片。

  在一营,官兵们独创的防困意办法远不止这些。“跨越-2016·朱日和B”演训任务中,陈长玉用针扎过自己,喝过辣椒水。那次同样作为头车,他几乎两天两夜没有合过眼。

  机动转场途中,陈长玉和车队遇到一处约50度的陡坡。为了确保安全,他下令车队拉开距离,每次只上一辆车,趁着等待的时间,官兵们吃了机动过程中唯一一顿饭:矿泉水泡方便面。

  虽然惊险、辛苦,现在回忆起来,陈长玉却说:“这才是行军该有的样子。”

  实际上,汽车兵的真实生活鲜为人知。陈聪说,刚入伍时连父母都以为汽车兵“就是个开车的”。“其实我们不止会开车,还会修车。”他笑着说。

  2014年接装后,陈聪主动担任起连里的维修员,每次厂家的维修师傅来检修,他都会掏出随身的小本跟在后面。起初,厂家师傅并不想收这个徒弟,陈聪拿出十足的耐心,一遍遍“登门”求教。学有所得后,他又把经验整理成册,发给每一名战友。“要充分了解车的构造,才能在它出问题时给它‘看病’。”陈聪说。

  “汽车兵要爱车。”老班长的言传身教,让卞建峰对这一点体会越来越深。刚学开车时,班长要他每天擦一遍车,未满20岁的小伙子没有耐心,做事有些毛手毛脚。班长告诉他,只有爱车的人,才能把车开好。“后来我才知道,班长是为了磨我的急性子,时间长了和朝夕相处的汽车感情越来越深,就不会不好好开。”如今,卞建峰依然保持着每天擦车的习惯,汽车的部件有一点细微的磨损,他都能及时发现,很多事情就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在一营,无论任务大小,出车前驾驶员都会郑重地向自己的汽车敬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是一营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好传统,军车如战友,是一营官兵的共识。

  51岁的老军工王海江见证着汽车一营这些年的变与不变。在营里工作了32年,王海江见过上世纪90年代初,部队装备数量不足,官兵们没有训练用车,他们就用洗脸盆做方向盘,握着拖把学挂挡。从解放系列到东风系列,从北方系列到现在的新型重装备运输车,王海江眼见着官兵们的装备不断升级,“从汽车兵的装备进步反映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但还有很多东西没变。“官兵们不怕苦的精神,还有那股子血性,都没变。”王海江说。在一营,“困难面前有一营,一营面前没困难”这句口号已经成为融入官兵血脉的座右铭。

  能够成为一营的兵,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对于一连上等兵陈仕君来说并不轻松。这名年轻的90后一家三代都是军人,爷爷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与解放海南岛战役,父亲曾是某炮兵旅营教导员。然而,父辈正是因为了解从军的辛苦而反对陈仕君再参军。

  “我要去当兵。”高考结束后,陈仕君要求投笔从戎被拒绝。上了大学,他再次提出这个愿望,那时的他高度近视,体重有90公斤。父亲答应他,只要减肥到应征的合格标准,就带他做矫正手术,报名参军。3个月时间里,陈仕君拼命锻炼,瘦了20多公斤。

  其实,父辈的血液里血性又何曾磨灭,入伍后陈仕君问过父亲一句话;“如果战事来临,你还会上战场吗?”父亲的回答是:“若有战,召必回!”

  又一场野外驻训即将展开,陈仕君与年轻的战友们登上新型重装备运输车。绵延数百米的车队迎着朝霞有序驶出营区,前方等待他们的,又将是长途奔袭后的种种实战化训练课目。汽车一营年轻的汽车兵们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神坚定,“像先辈们那样战斗”,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