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张伊鲜:点亮创新创效星火

发布时间:2019-06-25 06:2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马富春

  在长庆油田第十一采油厂,有一个全厂职工都熟悉的创新工作室——张伊鲜工作室,一说起这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很多人都会翘起大拇指,为张伊鲜和她的团队点赞。

  张伊鲜工作室创建于2013年,以张伊鲜为带头人,汇聚全厂操作、技术、管理岗位骨干,起初只有6个人,到目前已汇聚了全厂80位青年才俊。

  带头人张伊鲜是长庆油田公司第十一采油厂员工培训站培训师,获得过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张伊鲜2010年参加工作,这个80后女孩爱动脑又勤奋,很快就在厂级技术比武中获得技术状元。但在走向更高级别技能竞赛的道路上,她遭遇了挫败。她体会到强中自有强中手,暗中跟提高技能较上了劲儿。

  “你做1遍,我做10遍,你坚持3个月我坚持3年,这就是差距所在。”这些年,张伊鲜经常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调平衡操作300次,机械制图370张,组装管路零件2410个,近600小时的计算机训练;消耗矿泉水近20箱,连续3个月6时30分起床,凌晨2时后睡觉……这一组组数字后面,是张伊鲜为准备各种技能竞赛刻苦的训练。

  2013年,她代表长庆油田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沉着应对、冷静思考,将日常苦练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卡补漏这一实操项目更是取得98分的全场最高分,她站在了领奖台上,赢得了来自全国石油系统技术精英的掌声。

  “一人进步不算啥,要带动更多同事一起成长。”2013年张伊鲜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把技术交流平台模拟为一个智慧社区,以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为导向,从员工抱怨中找改进处、从安全事故中找切入点、从老员工经验中找方法、从新员工问题中找灵感、从金点子中找项目完善为方向的灵感“五找”,主动寻找问题作为创新点,通过每半个月一次的“线上+线下”主题头脑风暴,汇集“油井医生”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创新室是个开放的平台,每月设立值班长,每次活动由当月值班组长组织,线下讨论10人作业,线上讨论60—80人,每一位社区成员都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最终,大伙儿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并通过是否来自并且应用于井场站点、员工;是否实用、管用、耐用;是否达到提效、降本、安全的目标三方面检验,形成创新结果,确保创新成果有实效。

  通过建设创新创效平台,张伊鲜工作室还牵头建立了覆盖全厂的“智创联盟”,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库、创新资源库、创新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操作、技术、管理三支队伍的作用,按照跨专业创新、跨部门协作、跨单位联合,人员、项目、进程高度融合的方式,由操作骨干现场试验,技术骨干专业分析,技能专家重点指导,核心团队全程协调,发挥运行模块循环优势,提高创新效率,扩大创新创效应用范围。

  鉴于石油生产企业员工比较分散,工作室充分利用时下高端技术,如视频录播、直播、VR\AR虚拟体验,游戏闯关等,实现微课录播实时互动,虚拟实操实时练兵,E网培训实时授课、移动书架实时学习。

  微课录播实时互动可将现场课堂转换为手机课堂,培训覆盖面从“一个班”变成“所有人”。微课发布后,学员可以通过留言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提出意见,也可以自己录制小视频,与大家分享学习;虚拟实操实时练兵引入时下新潮的VR技术,通过一副VR眼镜,让员工身临其境地进行培训体验,同时手机端也开发了虚拟仿真培训App,员工通过手机App即可达到培训效果的同时,更节省了物力人力财力;E网培训实时授课通过E平台等线上系统,实现线上教学和在线考试,同时将管理数据进行上传和分析,让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与此同时,工作室还建立了创新资源库,运用AR技术,把学习内容“藏”在一张张看似不起眼的图片当中,通过手机软件中的“扫一扫”,即可让设备自己说话;运用“活码”技术,将培训资源上传至二维码中,员工通过订制的钥匙扣,随时随地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学习,让培训课堂随身携带,无处不在,真正做到了环保型、实用型教学。

  成立6年来,张伊鲜创新工作室取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1项、创新成果173项,团队撰写论文174篇,其中有172项论文成果获得国家、省市、中石油及长庆油田级别奖励,并多次参加科技博览会及油田单位交流会。

  截至2018年底,张伊鲜创新工作室承担厂级培训项目60余项,新入厂员工、竞赛人才培训率达到100%,同时,引领带动了80多名青年员工成为创新创效的“领头人”,小组成员获得公司及以上荣誉100余项。6年来,工作室创造收益1750余万元,节约资本660余万元。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