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班”战士进行400米障碍训练。(资料图片)
扫一扫 看视频
“王杰!”每次晚点名,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装步六连都会第一个呼点老班长的名字。
“到!”全连官兵齐声应答。对这支英雄部队来说,这是一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点名。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进行埋排雷训练时突遇拉火管意外自燃。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保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句王杰在日记里写下的话和他的英雄事迹一起广为流传。同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53年来,“王杰班”一茬茬战士像旗手一样,接力传承着老班长的“两不怕”精神。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去年12月13日,习主席来到“王杰班”视察时这样说。
“时刻牢记自己是王杰传人”
19岁的周智涵2017年入伍,是“王杰班”第274名士兵。入伍前,这个90后从来没有听过王杰的名字和事迹。
来到“王杰班”后,他发现王杰生前的床铺和书桌依然保持着原样,班长每天晚上要将老班长的被子打开,清晨再将被子工工整整叠好,窗前的王杰雕塑每天早中晚都有人擦拭。新兵到“王杰班”后唱的第一支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
对于这些坚持了多年的传统,刚到班里的周智涵觉得“有点儿假”。这个爱玩游戏、从没做过家务的年轻人认为,每天这样郑重其事地对待一位早已牺牲的人,没必要,也不理解。
同时,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举动也让他开始好奇,英雄王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班里的书架上放着王杰写的10余万字的日记,颇受战友们欢迎,被翻得起了毛边。空闲时,周智涵也开始读这本日记。
这一读,他才发现英雄并不遥远:王杰个子不高、热情开朗,一开始爱吃零食,每个月津贴都用完,是个“月光族”,后来为了学习毛著省吃俭用买书;平时对战友特别关心,为他们烘烤在训练时弄湿的棉袄,牺牲前6小时还替一名战友站了岗,为全班战友打了洗漱用水;渴望入党屡屡得不到批准,心里也曾想不通……
“老班长也是普通人,因为思想升华才做出不平凡的事。”如此鲜活的英雄形象,让周智涵觉得自己和老班长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看那床被子和雕塑的眼神也不一样了。
“后来我理解了,战友们做这些体现的是对老班长的缅怀和尊敬,让大家觉得他的精神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他觉得,在不断阅读王杰日记的过程中,自己“有一条经脉被打通了”。
曾任“王杰班”副班长的王超记得,自己第一次叠老班长的被子时觉得“很神圣”,反复检查自己的手有没有洗干净,叠得小心翼翼。“在我们班,内务标准最高的被子必须是老班长的被子。”他告诉记者。
王超认为,能够进入“王杰班”是一种荣誉。去年9月,他进入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学习,学员们听说他是“王杰班”副班长后非常羡慕,学员大队还专门请他介绍享誉全军的“两不怕”精神。这样的荣誉更提醒他,“时刻牢记自己是王杰传人。”
事实上,老班长一直是“王杰班”战士们心中的精神支柱。23岁的下士徐彬记得,今年7月外训时,班里一专多能训练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班长王大毛带着全班人员在老班长雕塑前表决心。说到动情处,平日里坚强刚毅的硬汉班长竟然哭了。
之后的几个月里,“王杰班”的战士们憋着一股劲儿,训练场上只要有机会就争着上,休息时间也加班加点练,最终在夜间实兵实弹“一个过程”考核中射击目标命中率97%,打出了全集团军步兵班第一名的成绩。
“对我们来说,‘两不怕’精神不是一句口号。”王超说,“口号只管一时,但精神会影响一生。”
“在‘王杰班’待上一段时间,想不过硬都难”
对不少基层战士来说,学习理论是一件比训练更难的事情。但在“王杰班”,战士们对学习政治理论却有着浓厚的兴趣。53年前,王杰咬破手指写下“大学毛著”4个字,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现在,这群90后同样把学习理论作为进步的动力源泉。
每天午饭和晚饭前,旅里都会开展“我最喜欢习主席的一句话”分享活动。周智涵最近分享的是习主席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时说的一句话:“要敢于赴汤蹈火,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
“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不仅能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更能找到前行的力量。”班长王大毛告诉记者,现在全班都有一个习惯:当思想遇到困惑时,主动到强军思想中寻找方向;当备战遇到挑战时,主动到强军思想中寻找动力;当利益遇到取舍时,主动到强军思想中寻找答案。
老班长的日记也是“王杰班”战士必看的学习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细细去品读老班长的心理,他的日记好像读不透、读不完,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25岁的中士吴学哲说。
除了“两不怕”精神,王杰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吴学哲对著名的“人生三问”和“三不伸手”印象深刻。
1964年3月2日,王杰在日记中写下简短的3句话: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同年7月28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吴学哲觉得,这些话语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大学毕业后进入军营的两年多时间,他觉得自己在“王杰班”里成熟了很多,变得更有责任心,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
不只是吴学哲,每一个进入“王杰班”的战士都有不小的变化。工作随大溜的徐彬进入“王杰班”后,被班里奋勇争先的氛围感染,不到一年时间就像变了个人,不仅考取了驾驶二级证,还主动攻克不少训练难题。
“闷葫芦”韦勇国说话半天蹦不出一个字,班里逼着他上台演讲、担任解说,半年多时间,韦勇国变得健谈了,还主动参加旅“争做新时代王杰式好战士”演讲比赛。
“在‘王杰班’待上一段时间,想不过硬都难。”在装步六连连长沈国节看来,“王杰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走进班里,就有一面旗帜引领着你,有一股力量催促着你,有一种精神感染着你,有一种氛围激励着你。”
“王杰班”战士参加实兵实弹演练。(资料图片)
转型装甲步兵,练就一专多能
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王杰班”的各项工作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尤其是训练方面,“优秀是合格,第一是标准”。
“我觉得传承‘两不怕’精神最实在的就是练强军事素质,争取更多的荣誉。”王超说,自己2013年入伍时,“王杰班”的专业是地雷爆破。“你看工兵的‘工’字,抬头就是‘土’,伸腿就是‘干’。我们天天练埋排雷,难免磕碰,经常练得手都破了才停下。”他抬起手说,“直到现在我手上的茧子还是很厚。”
虽然艰苦,“王杰班”的战士却没怕过训练,荣誉室里一面面锦旗和一块块奖牌就是证明。但去年随着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他们迎来了阵痛,先是由工兵班调整组建为装甲步兵班,随后又换装了某新型两栖步兵战车。这意味着,他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训练基本上要从零开始。
“再苦再难也要迈过转型这道坎儿。”王大毛说,转型期间,他带领全班战士来到王杰雕塑前承诺,一定要接好王杰老班长的枪。
坦克道上埋地雷,是王杰当年组训时采用的方法,这项传统一直延续着。调整为装甲步兵专业后,“王杰班”继续秉承实战化训练理念,雨天、高温天坚持训练,专挑泥坑、坡道等复杂地形进行操作训练。
“今年我们在外训场待了240多天,每天4点半起床,太阳刚出来就去训练,早晚饭都是在柴油烟和尘土中吃。”二排排长周新迪回忆,晚上回去后大家还要学装甲兵专业理论,10点半之前没人上床睡觉。
军事训练模范连215排士官长田永柯今年年初曾在“王杰班”参加联学联育活动,和班里的战士们同吃同住1个星期,目睹了“王杰班”战士谢彬彬训练的场景。“谢彬彬是炮长,早上吃完饭就拿着教材钻到炮塔里,手指头磨破了用卫生纸包一下继续训练。”田永柯说,“他爱琢磨,反复研究操作要领,最后练到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训练中,“王杰班”的战士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加贴近实战。一次训练,中士吴学哲发现步枪手对目标射击时每人只专注打自己的“任务靶”,成绩不错却不符合实战要求。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按照火力编组,相互协同,交叉射击,在实兵实弹演练中赢得导演部的高度评价。
在一次装甲步兵班进攻战斗演练中,导调组突然宣布驾驶员阵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经验老到的班长王大毛也束手无策。直到演练结束,步战车一动没动。
“一辆装甲步战车是一个整体,即使各个战位上的战士练到特级水平也不代表战斗力水平最高。如果有人牺牲了,其他战位的人能不能顶上?”王大毛跟全班战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最终,“王杰班”提出一个目标:减员至7人不影响战斗、减员至5人可继续战斗、减员至两人能坚持战斗。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练好本专业的同时还邀请其他专业的教练员进行辅导,即使熄灯后也要去会议室继续学习1个小时。前不久,专业等级考核结果公布,“王杰班”全部战士均取得了通信、射击、驾驶、载员4个专业的等级证书。
传承“两不怕”精神,锤炼血性胆气
整天和装甲步战车打交道,难免刮擦磕碰,时间长了,“王杰班”的战士身上多少都有些伤疤。
中士谢彬彬摘下战术手套,左手食指上密密麻麻分布着7处伤疤。下士徐斌拿出手机展示一张之前拍的照片,他的脚后跟在一次长途拉练中大面积擦伤,伤疤有鸡蛋那么大。
前不久,旅里组织“军体之星”比武。在武装200米障碍项目中,负重10多公斤的上等兵周智涵在翻越高台障碍时,因甩枪动作过猛,左手大拇指被枪身生生撕掉一块花生米大小的皮。
细细数来,他的左手还有7处伤疤,右手有9处,3处尚未脱痂,加上肘、膝盖、大腿等位置,全身共有40余处伤疤。
“‘两不怕’精神最先教会我们的就是不怕苦。”班长王大毛谈道,正因为这样,“王杰班”战士苦不怕、累不倒、压不垮。
在训练场上,“王杰班”的战士忠诚地践行着老班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中士吴学哲记得,今年夏天步枪射击训练时,地表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他和战友们穿着厚厚的装具,左手拿着藿香正气水,右手握着步枪去练,没有一个人退出。
平时,他们经常在闷热的装甲步战车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作战靴里的袜子都湿透了,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去年8月,第71集团军200多名侦察兵集聚皖北某训练基地,展开两天一夜的连贯比武,刚从工兵转为装甲步兵的“王杰班”副班长王佳锋就在其中。
5个月的集训,他的作战靴被攀登绳从中间磨开了一道口子,手上的老茧也一次次被磨破。在正式比武的攀登课目中,王佳锋手上的旧伤伤口崩裂,血往外涌,“钻心地疼”。他用嘴撕开急救包,用纱布把手掌一缠,咬着牙继续进行武装攀登。
比武结束,王佳锋手上纱布早已脱落,迷彩服上留下片片血迹,但怀揣奖牌的他欣喜不已:“作为‘王杰班’的兵,多几块伤疤算什么!”
除了伤痛,“王杰班”的战士还曾面临生死考验。今年夏天,旅里组织新装备首次水上驾驶训练,这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训练课目,一旦战车熄火或者进水,后果不堪设想。下水训练前一天,下士徐彬主动写下一封“告别信”,偷偷塞到枕头包里。他在告别信中写道:“生死有些沉重,但军人必须敢说,如果战争来临,我也会像老班长那样奋不顾身……”
王佳锋也曾经历过生死时刻。他记得,几年前一次地方工程机械施工发现3枚未爆弹,连队派他和两名战友前去排爆。他们找到哑弹位置,扒开碎石,除去浮土,小心翼翼挖出哑弹。由于发现未爆弹位置处在人口稠密的区域,他们需要将哑弹转移后再引爆。
让人揪心的是转移炮弹的过程。山路崎岖不平,为确保弹体平稳,3名战士一路紧紧抱住装着哑弹的木箱。“当时心里其实也很害怕,如果爆炸自己肯定是牺牲了。”王佳锋说。
幸好,转移过程一切顺利。到达销毁点后,3人挖坑、铺线、设置炸药、引爆……随着几声巨响,哑弹被成功销毁。王佳锋记得,他们3人个个汗流浃背,衣服早已湿透。
如今,“王杰班”早已成为一张厚重的名片,为驻地群众带来安全感。近几年来,“王杰班”先后20多次协助军地销毁废旧弹药,数十次执行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火灾救援等任务,被人民群众誉为“忠心保祖国、赤胆为人民”的英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