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专家建议

中学教育不能陷入“三国杀”困境

发布时间:2018-10-21 10:2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剑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中学教育不能离学生越来越远,更不能陷入‘三国杀’的困境。”在10月20日举行的2018杭州国际数字教育展主论坛上,杭州市第二中学原校长叶翠薇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性的意见。

    叶翠薇卸任杭二中校长后,出任浙江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湘湖公学首任校长,他亲历了公办、民办中学名校两种不同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为浙江公认的“牛校长”之一,对如何办好中学教育有一定的见解。

    他讲了一位朋友的女儿在国内读知名高中的情形:在女儿高中时代,朋友三口之家就陷入了‘三国杀’困境,即爸爸、妈妈和女儿关于学习的意见往往达不成统一。女儿认为,在自己所在的知名中学学习知识根本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吵着要出国去学习。最终,爸爸妈妈妥协同意孩子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准备雅思考试,若考取欧洲的学校就承诺给她学费,没有考上就必须听从父母的意见。

    令家长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姑娘经过一个学期努力拿到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通知书。然后,经过4年的学习,她又拿到该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并给父母寄来了3张画。

    第一张画,描绘孩子眼里的学习是,人类的大脑通过视觉、味觉、嗅觉感受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她认为在国内中学的学习就给了学生一个“阀门”,你按照约定的答案就OK,否则就是NO。在第二张画中,她认为国内中学生每天面对高强度学习时,是下肢在行走,看不到上肢包括头部,类似一个隐藏半身的外星人或者机器人。第三张画的中学生无非是在大脑前面加挂了一部数码相机,这部数码相机的性能,将决定这个学生的不同地位和成绩。

    “这样三张画,隐隐约约地告知,我们中学的教育离学生太远。”叶翠薇说。

    对于中学深化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分析说,社会风气压力下工具化、功利化的教育导向和追求,与培养现代人的发展目标相偏离。此外。就是考试文化的制约。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平台,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多而杂的教育内容以及形式化的教育方法,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相冲突,部分学校仍然被考试分数捆绑,课程改革进展不明显。

    据裴娣娜透露,社会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令学生学习负担、压力仍然很重,深层原因是追求分数导致高度竞争的博弈,加剧对教育生态的破坏。中学课程改革研究的现状为,一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以及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体现不充分,增加课时数、课外培训的弊端未真正解决;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理性地概括、提升。

    中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要求教师应有发展意识,反思意识,效率意识和特色意识,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教学特色。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中学教师的观念与行动相悖,教师对现代课程科学性的把握有待提升。

    学者沈茂德说,芬兰教育发展经验可供中国中学教育借鉴的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信任和国际视野等。他认为,国内中学的课程改革在路上,出现了太多的名词和概念,教育改革应该少一点折腾,杜绝形式主义的创新和功利性的追求,多一些宁静和专注。裴娣娜教授则建议,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寻求国内中学课程改革自主创新之路,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让每一个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育科学部编辑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