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连两部清宫题材网剧霸屏之际,被网友称为“清宫宇宙鼻祖”的《还珠格格》忽然上了微博热搜。琼瑶方面宣布将重启《还珠格格》,和某平台开启包括影视、动漫和游戏等形态的全新系列合作。80岁的琼瑶说:“还珠格格这个IP,我希望用现代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大家很熟悉的爱情故事。”
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在电视台首播,以平均47%、最高62.8%的收视率,打破多项收视纪录。20年间,神剧“还珠”IP已然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集体记忆。今年春节,《还珠格格》三部曲重播,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已经长大的观众再看,读出了新信息,比如“令妃是心机girl”“容嬷嬷并不可恨”。
观众乐于看到经典重播,但对翻拍这件事产生了分歧。2011年,某卫视播出了《新还珠格格》,口碑不佳;此次琼瑶方面宣布翻拍《还珠格格》,很多网友是拒绝的,甚至有人调侃说,让原班人马来演一遍好了。
不仅是《还珠格格》,其他好些经典之作的翻拍剧都是观众的“阴影”,比如新版《红楼梦》被吐槽演员气质和书中人物“错位”,造型实在“辣眼睛”,音效像鬼片。在影视产业链和技术水准日益成熟的当下,无论是制作条件还是演员培养,都该更上一层楼,翻拍经典为何就遭遇越来越难打破的“口碑魔咒”?
有观众觉得,经典影视作品容易让人感到“先入为主”,强大的记忆基础和情怀因素,会让后来人的翻拍剧、续作毫无发挥的余地。但我认为这恰恰说明,负责翻拍、二度演绎的影视从业者们,未下足功夫,或者力气没用在刀刃上,对“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缺乏深入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演绎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视剧先后面世,无一不成为国剧的标杆之作;而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光影呈现逐渐增多,如《围城》《四世同堂》《白鹿原》,还有港台作家金庸、古龙的武侠江湖系列,琼瑶的言情世界,几乎都成为在荧屏上一炮打响,且经久不衰的经典。
在资金预算不充足、演员片酬不高、后期特效简陋的时代,影视从业者之所以能打造出这些长久闪亮的IP,是因为他们对故事本身的琢磨,对演员的挑选和磨炼,前期投注了大量心血,比如87版《红楼梦》剧组,拍摄前专门给演员集中上课培训,原著在前,剧本在后,才能让演员诠释角色是真正“从书中走出来的”。
翻拍经典无疑要比重新创造经典,难度系数低许多,毕竟剧本经受住了前一代观众的检验,省去“试错”的环节。拥有优渥的硬件条件,可一些经典翻拍做不到核心内容层面的重大突破,甚至达不到及格分,这都和浮躁的行业心态脱不了干系,应当引起从业者警醒。
事实证明,创作态度诚恳的翻拍,依然会受到观众肯定。比如2017版的《射雕英雄传》,起初很不被看好,且不说1983版“珠玉在前”,这一次翻拍启用的主演没有流量小生、话题明星,几乎是老老实实还原原著故事,却赢得了观众的好感。
优质的经典IP值得翻拍。揭示人性美感与精神力量的好故事,应当得到广泛传播。有些经典的呈现和当时的时代语境、受众审美紧密绑定,今天重看或感到稍许突兀。例如当今天的00后去看98版本的《还珠格格》,不免会对某些夸张的表演手法感到不适应。而其他有些经典作品,多多少少存在今昔价值观的差异,不妨在翻拍时对人设与情节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契合年轻受众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如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倾向于真实而克制的情感流露等。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经典科幻片《西部世界》,近来被改编为电视剧,惊艳全球。年轻观众很难想象这也是一次经典翻拍——故事架构和逻辑设计都富有当代气息。
经典翻拍,影视行业必须杜绝“新瓶装旧酒”的图省事儿作风,杜绝试图用上一代优质IP吸引眼球,趁机捧无演技“小花”“小鲜肉”的侥幸心理。
翻拍经典,让新一代人了解往昔的优秀作品,也让如今的影视从业者反思:如何打造更多的全新优质IP。
手握经典IP不代表“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是一次重新创作的艰辛过程。创作者必须真正挖到原作精髓,以最贴合当下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方式,踏踏实实演绎出经典的光彩,进而实现一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