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正骊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城市研究和规划系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2018年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基础设施作为中非合作重点领域之一,再次成为焦点议题。实际上,在“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早已成为非洲各国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建设者。早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对非展开的港口、铁路、公路援助工程中,中国建设者务实勤劳的优秀品质就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欢迎。中非合作不断深化之后,更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基础设施项目在中国投资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施,为非洲各国在电力供应、交通联动等方面实现稳步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也正在从建设者向投资者的角色转换。作为投资者的中国企业在项目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当地政府、企业更加紧密地交流,制定更加长远的目标,并更好地实现发展为民。
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就是中国过去数十年中所取得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就,为非洲乃至世界提供了可操作的发展模型。中国在半个世纪之内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城市群,其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效能让世界惊叹,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研究文本,也为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案例。数以千计的非洲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到中国学习基础设施发展和管理模式,中国学者对基建发展经验的研究与总结也在国际上倍受瞩目。
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中非在实施基础设施合作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和制约。
制约首先来自于非洲各国不均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作为外来投资者,中方建设企业对非洲国家经济结构、政府治理结构、土地制度、社会文化等条件不熟悉,造成项目实施方面的掣肘。另外,由于非洲区域发展不均衡,给联通型基础设施的技术贯通带来挑战,比如电气化铁路和内燃机铁路之间的技术选择和对接,再如国产交通通信体系与别国通信体系之间的衔接等等。
其次,由于受到殖民历史的影响,非洲国家大量采用西方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带来技术应用和实施程序的不适应。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在汲取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独特有效的技术标准。而在非洲国家,标准和监理均大量来自欧美,造成中非合作过程中的冗余成本。
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方面的另一个挑战来自于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的滞后。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和发展的不均衡,非洲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行效能仍然有限。比如项目完成后的移交,常常由于本地执行人员的缺乏而滞后;另外,一些交通项目由于衔接节点的失效而无法发挥效能,如一些铁路项目就常因车站转运能力的缺失而造成运行效能长期低迷。
为实现中非基础设施合作中的效能提升,首先需要鼓励基建相关的人才走出去。这不仅包括技术人才,更包括项目设计和规划的人才。在规划中实现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才能为项目实施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而这不仅要依靠项目前期的调研,更有赖于有经验的综合性人才对非洲各国长期、深入的研究调查。其次,中国标准的走出去也十分必要。这些标准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实践和思考的结晶,然而由于受到语言和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没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非洲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中国标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时对实现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在重视大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非洲国家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比如区域型基础设施与地方型节点发展设计相结合,才能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高效利用。中非合作在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坚实基础,在新一轮中非合作的倡议下,对非洲基础设施更加系统地研究设计,重视人才的培养、理念的交流,才能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效能,实现中非共同发展、发展为民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