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不会作曲的企业家不是好工程师 六旬老人的精彩跨界人生

发布时间:2018-05-22 11:0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菀 王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王菀 通讯员 王歌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杨雨号是一名拥有多项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的高级工程师,也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而自甲子之年起,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音乐人。

    时至今日,杨雨号已经创作了二百余首歌曲,而这一创作过程被他称为《甲子情怀》音乐工程。

    在杨雨号看来,“甲子情怀”是岁月赋予自己这代人的精神和意志,充满对祖国的热爱。“最开始我就觉得这条路我要走很久,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做一首两首就不做了,所以我就把自己做的这件事叫做甲子情怀音乐工程。” 他说。

    这个有着大量音乐作品的花甲老人,在五年多前,还只是一名词曲创作的门外汉。从高级工程师跨界成为音乐人,杨雨号的人生之路在2012年底出现了戏剧性变化。

    五年前的一天,因为母亲的唠叨起了争执,虽然事后做了弥补,但他始终难以释怀。当天晚上,他写下“妈妈总爱唠叨,孩儿不该与妈妈拌嘴角。望着妈妈满口的牙已掉,一辈子咽下的苦涩谁知晓”,这成为他的第一首歌词——《别嫌妈妈唠叨》。

    情感阀门突然间被打开,杨雨号“一夜之间”迷上了词曲创作,对周围环境、对大国崛起等等感受,都成为他灵感的来源。

    五年多的坚持,大量的创作,杨雨号所做的这一切并非偶然。“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了风起云涌的社会巨变。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对祖国命运有强烈的责任感,内心有深沉的情感。”这让杨雨号对于表达内心有“强烈的冲动”。

    在他看来,歌曲短小精炼,仅用三五分钟就能够表达情绪、态度和看法。好的歌曲创作是语言和旋律的结合,能够让人打开心灵的窗户,生动表达内心。“我想要通过歌曲这样的一种载体释放甲子情怀。”杨雨号这样解释道。

    作为“门外汉”,他作曲时用的都是“笨方法”。“作曲既然是很专业的事,我就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它其实就是发出一种声音,有节奏,有循环,抑扬顿挫。”

    作曲时,杨雨号仔细划分每个句子,赋予它们不同的节奏,并进行组合,不断尝试哪一种听起来“更顺耳”。有些时候音拿不准,为此他还特地买了一架电子琴,一边弹一边比对,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乐理常识。

    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这个对歌曲创作充满热情的老人却没有丝毫懈怠。每周都要写一首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而且“越写越有想法”,“没有感觉到创意的枯竭”。在说起自己的新创作时,这位花甲音乐人总是充满激情。“我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经济收益,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内心。”

    听到别人询问“甲子情怀音乐工程的受众是不是中老年人群体”,杨雨号总会立刻给出否定回答。在他看来,音乐并不只是指向某一人群,他希望所有人都能享受音乐带来的纯粹享受,“特别是年轻人”。这位音乐人总是精神饱满,说起话来语速很快,除了头上零星的银丝透露着岁月痕迹,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一提到主旋律歌曲,就会觉得都是不时尚、不流行的。”杨雨号想要改变大家的刻板印象,“原来主旋律歌曲也可以旋律与歌词寓意兼顾”。

    他的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虽然这些故事说不上有多么惊天动地,但是所有的故事汇集在一起就是他的“甲子情怀”。

    2015年,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在北京国安剧场举行了盛大首演。如今,他已经在北京举办过两场专场音乐会,部分音乐也在央视及地方电视台播放。

    但杨雨号并不满足于此。“身处信息爆炸、信息碎片化时代,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分享,就是要努力地创作独特的内容,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行呈现。”他十分坚定地说。

    2017年,他推出的话题音乐片《雨号说甲子情怀》就通过多视角、多样式的视频创意,采用故事叙述的方式将8首原创歌曲嵌入故事情节当中,产生有别于舞台演唱的独特效果。

    “这样每一首歌就不是孤立存在了,歌曲得到了更大的延展和深化。同时通过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更好的进行传播。”目前,杨雨号亲自担任出品人、总编导和撰稿人,创作了三部音乐话题片、三部音乐专题片和三部音乐微电影。

    杨雨号希望通过甲子情怀音乐工程,年轻一代可以从一代花甲老人身上感受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勇敢挑战未来。

文化副刊部编辑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