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当科技浪潮席卷医疗行业——

中国终于迎来远程医疗的春天?

发布时间:2018-01-19 14:56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不出远门,就能看大夫,甚至可以看北京名医,正在成为一种可能。

    1月18日下午,位于北京海淀航天中心医院的航天专科医联体暨眼科远程门诊正式面向全国开诊,23位来自偏远地区的眼科患者,陆续和该院眼科主任凌宇进行“远程对话”,并接受后者的“远程诊断”。而这只是我国远程医疗技术应用的一个缩影。

    所谓远程医疗,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正如教育领域的“远程教育”,被看作是科技进步破解资源发展不均衡问题的一把“利刃”,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同样剑指这一问题。

    在当天举行的首届航天远程医学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统计中心主任张学高表示,远程医疗可以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我国卫生事业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事实上,远程医疗并非一个新概念,美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当地的医患视频交流和影像传输接受度已经较高。反观中国,在近些年社会需求和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远程医疗才逐步走进公众视野。

    按照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超声学科专家郭君的说法,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紧张现象更为明显,备受瞩目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资源稀缺、分布不均衡及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医疗资源供给的紧张催生医疗智能化,通过引入大数据或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

    随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不管是微医、阿里健康还是春雨医生,打开手机,APP搜索“健康”或“医疗”遍布这样的字眼。

    以航天中心医院的“掌上医院”为例,该院党委书记张向群表示,这不仅是一个简单提供专家介绍、预约挂号、候诊查询、就诊提醒、检查结果查询、处方及诊断查询、医患互动等功能服务,还在实际的就医环节中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省去了排队等候的时间等等。

    郭君有一个判断,从行业自身来看,远程医疗已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在经历过几十年的准备、启动、展开阶段,远程医疗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也迎来了自己春天。

    当然,这一切离不开科技这个重要角色的“加入”。业内有一种认识,即远程医疗有三大核心技术,分别是电子病历技术、网络技术和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当天,航天中心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签约共建中科航天远程医学共享实验室,主要目的就是攻克远程医疗相关技术问题。

    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徐波说,远程医疗实践已成为补充和完善现有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衔接前沿和交叉科技应用领域。该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涵盖从事医疗传感、知识处理与问答、模拟手术和服务机器人、云服务与操作系统以及远程医疗的研究。

    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称,该院目前已开展的远程医疗工作内容涵盖了远程临床会诊、远程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健康管理等项目。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旗下的一所医院,保障航天职工健康水平,尤其是建立覆盖航天外场基地的医疗网络,是他们的一个主要目标,而这恰恰是远程医疗的优势。郭君说,目前的主要形式有远程心电、远程血压的动静态监护、突发紧急医疗情况下的救治指导等。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远程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邹殿新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在恰当的场合和家庭的医疗保健中使用远程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良好的管理和分配偏远地区的紧急医疗服务,甚至可以帮助实现“精准扶贫”中的“精准医疗”。

    郭君举了个例子: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群众看病就医“错时”情况严重,常常是小病拖、大病扛,发展到最后,不是身体器质性损害就是恶性疾病晚期。而远程医疗技术,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贫困人口启动远程健康监测、疾病风险评估和与预警机制,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她甚至认为,未来相关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在非紧急远程医疗服务或慢性疾病随访过程中,患者不必再跑到社区医院或大医院来,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实施监测血压、血糖、血氧、体温等指标,这些数据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实时上传,医院的医生可监测这些数据,用于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或治疗。

    “远程医疗有可能将重构患者的‘就医方式’”,郭君说。

【责任编辑:李伊涵】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