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资讯
APP下载

《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2018-01-10 16:0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剑平

    中青在线杭州1月1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阿里巴巴集团今天发布《2017年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品牌方、司法机关、消费者等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下,网络假货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线下假货源头并未根除,在阿里巴巴集团严厉打击假货过程中,制假售假团伙已向跨国、跨境各类平台流窜销售。

    2017年,有24万个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疑似侵权链接中,97%一上线即被封杀。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在假货防控上运用了商品大脑、图像识别算法、生物实人认证等9大“黑科技”,每天对平台上近20亿种商品进行识别,对假货识别与拦截能力大幅提高。

    浙江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知识产权支队副支队长陈竞凯介绍说,目前,制售假团伙为攫取利益、逃避打击,流窜到跨国境、跨平台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制售假分子开始向朋友圈、微商等多个社交平台及其他电商平台转移,另一些制售假分子开始搭建海外网站,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流售假。

    “制售假团伙的新手段也层出不穷。”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说,2017年7月,福建省莆田警方在阿里巴巴大数据协助下破获了一起假冒鞋案。该团伙利用境外IP地址,搭建了“Topkicks.com”等11个跨境英文网站,并通过“Facebook(脸书)”、“YouTube”等社交平台引流,运用“Wechat(微信海外版)”跟消费者交流,通过“速汇金”、“中外宝”等进行美元交易结算。

    叶智飞介绍说,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对18万个网上疑似售假店铺做了关闭处理,发现这些店铺基本掌握在数以千计的制售假团伙手中。2017年,被关闭的网上疑似售假店铺为24万个。

    大数据分析发现,有相当部分售假分子店铺被关闭后,改头换面重新售假,且基本集中在全国多地的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假货带”上。叶智飞说,多地执法机关的实地打击案件也印证,假货源头并未根除,分工越来越细致,反侦察和隐蔽能力不断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认为,制假售假问题由来已久,以前主要是线下销售,目前在线上集中体现出来。制假售假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当假货通过网络传播时,网络的匿名性和技术复杂性,使得对于假货的溯源更加困难,再加上制假售假链条的纵深和专业化发展,跨地区甚至跨国境的合作也十分常见,这对执法部门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在平台方面,目前网络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也使得假货可能在多平台进行传播,特别是容易转移到监控较弱的平台上。刘晓春介绍,由于没有建立和细化电子证据的取证和采信规则,导致相当一部分线上行为无法证实,这使得无论是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都难以落实,在暴利驱动和侥幸心理之下,制假售假行为难以根除。

    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表示,如今制假售假也出现了跨国、跨平台的新趋势。为攫取利益、逃避打击,一些制售假分子开始向微信、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转移;另一些制假分子开始搭建海外网站,通过FACEBOOK等社交平台引流售假;更有制售假分子为逃避国内执法机关追捕,将制假工厂转移到海外,转而向国内销售。再加上制假售假者本身手段隐蔽、组织机构运转方式非常严密,使导致打假难度空前之大。

    朱征夫等有关人士认为,国内网络打假要继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运用刑事、行政、民事等多种手段,对制假售假行为“合围”打击。

【编辑:产娟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