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要拔掉穷根,就一定要让娃娃上学”

——甘肃省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村支书雷得有的重教故事 特约通讯员 闫锁田

发布时间:2019-03-03 22:5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闫锁田

  雷得有春节期间到村里大学生雷喜代家了解情况。 闫锁田 摄

  春节后开学第一天,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关山村村支书雷得有处理完村上的事务,马上赶到村里小学查看学生报到和开学情况,看到上学期的12名学生都来了,学前班又多了3个孩子,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只要有时间就往学校跑是雷得有40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上高中时,有一次回家取吃的,可家里没粮没面了,母亲跑了几家才借来5斤玉米,回家在石磨上磨成面让我带去学校。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在村里建一所像样的学校,通过发展教育改变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雷得有说。

  1977年,雷得有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已经通过体检的他被当时的大队书记硬是留下做了大队文书,1983年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几十年。42年的村官路上,教育始终是雷得有心头分量最重的事儿。

  71岁的村民雷永忠是雷得有读小学时的老师,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村小只有一名民办教师,20多名学生,两间教室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土坯房,很多村民不愿意送孩子上学。

  怎么办?雷得有一方面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软磨硬泡让家长送孩子上学;另一方面,村里立下规矩,对送孩子入学积极和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户给予相应奖励。

  村小学生多了,但破旧的校舍既狭小又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雷得有产生了新建学校的想法。他自费到清水县城的旅社住下找有关部门跑项目,跑了几天没着落,最后又通过熟人直接找到了县委书记,书记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当场答应了村里盖小学的要求,安排教育部门想办法解决建校资金。

  “当时建新校舍选中了一大片地,玉米青苗已经高过膝盖,种地的村民一听要建新学校,二话没说自己把青苗铲掉了。修建学校过程中,大家主动义务帮忙,还有村民捐了木料,村里当时到公路还要走近8公里的羊肠小道,砖和水泥都是村民花了半个多月时间用架子车拉和驴驮进去的。”雷得有说起当初建校的情景有些激动。

  2005年,雷得有任村支书的罗垣村和苗山、关山两个村合并为关山行政村,他继续担任村支书,新成立的村子最大的短板还是教育——男孩大多因文化程度低外出打工只能干苦力,女孩长大后家长要一笔彩礼就嫁出去了。对此,雷得有利用自己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号召力,抓住各种机会对村民讲道理,动员村民送孩子上学。2008年,随着学生越来越多,村小校舍不够用又要重修了。建新校舍需要征用村民的8.7亩土地,有村民不同意,雷得有发动大家反复去做工作,后来又自己掏钱先垫付了补偿金。“村上那时没有钱,为了不耽误建校工期,我把自己过去做生意攒的钱预付了,4年后村上才还给我。”雷得有说。

  “雷书记对学校的事很上心,定下的事情就要铁板上钉钉,一层一层抓,一点一点做,一件一件落实。到了冬天,动员群众给学校送烤火烧炕的柴火;遇到下雨下雪,老师回不去就把老师请到家里吃饭。学校有一年被水淹了,他又给老师送面送油。”关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薛新民说。

  雷得有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关山村的教育数据: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共60人,学前教育适龄人数为25人,先后考上大学的11人,上中专的19人,上高中的17人……

  通过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村里的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95户458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36户157人。“村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教育功不可没,要彻底拔掉穷根,就一定要让娃娃上学,让村里更多的孩子走出去,他们学的多了,见的多了,接触的事情多了,眼界就开阔了,即使在外面就不了业,也能回村发挥才干,村里的明天就会更有希望。”雷得有对村子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