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两把“锤子”自我革命

中国青年报永远年轻

发布时间:2019-05-10 06:1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想 刘言

  2019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胡志中在山西沁源森林大火现场采访。乔栋/摄

  在中国当代媒体版图上,海运仓2号,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标”。

  这里,是引领中国青年的重要舆论阵地;这里,是中国新闻界深度报道的发轫之地。

  这就是中国青年报社,如果从不久前与它合并的团中央实业发展中心下属的中青印刷厂成立之日算起,它走过了70个春秋。

  从铅字排版到激光印刷,再到今天“无微不至”的全媒体平台,作为中央主流媒体、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社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新中国同频共振;始终与青年一起奋斗,为青春喝彩。

  这家2014年开启全媒体融合转型探索的传统媒体,今天再次迈向跨界融合领域,进入媒体融合改革深水区。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要求,在作为一张传统大报基本转型任务完成基础上,未来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速媒体融合改革步伐,‘融媒小厨’要全面升级,一面举起有思想的‘视觉锤’,一面举起品牌的‘产业锤’,将传播力与组织力有机结合,进一步融入全团大宣传格局中,进一步提高对青年政治思想引领能力,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把中国青年报社打造成一家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青年主流媒体。”

  2016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隽辉在江苏宜兴洪涝灾害现场采访拍摄。王伟伟/摄

  “融媒小厨”大情怀,融媒精品大制作

  《中国青年报》创刊至今,已经印刷16000余期报纸,讲述了不同时代的中国青年故事,用鲜明的报道风格陪伴了几代人的青春芳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国青年报社为适应新媒体爆炸式发展和舆论格局重大变化形势,从理念到行动,从形式到内容,全面转型,彻底革新。

  这场全媒体融合转型探索自2014年启动,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到“24小时中青报在线”,再到“24小时中青报随手看”,尤其是2017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融媒小厨”开张,成为报社全媒体内容制作、分发传播、整合运营的机制平台。

  “融媒小厨”虽小,却可以烹大餐,有大情怀,感知奋斗的大时代。

  每天,8块LED大屏同时启动,全媒体值班团队在“融媒小厨”研判、分析,将那些最有价值的、服务青年成长的信息,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融媒体手段呈现给受众。

  尤其最近半年,亿级阅读量现象级产品越来越多。2018年年底,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承制的纪念改革开放40年创意MV《青春的回答》收获超过7个亿点击量,系列H5移动短视频主题团课《青年大学习》,总点击量超过7.58亿。还有破了1600万阅读量的H5《梁家河全景带你走近青年习近平》,以及春节期间承接教育部主办的《传承的力量》全国校园春晚,离青年越来越近。

  2018年9月,中宣部在上海召开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本报作为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4家中央新闻单位之一重点发言。

  70年间,从纸端到指端,无论载体如何变化,《中国青年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宗旨不会变,思想立报的底蕴本色不会变,匠心营造的职业追求不会变。

  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说,在加快探索创新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仍然需要我们坚守正确导向、价值准则;更加需要我们坚守工匠精神,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用心思考;越需要我们坚持“理性、客观、深度、前沿”的风格,让守望社会公平更有力量,让服务成长成才,更具情怀。

  践行四力,贴近青年,引领青年

  这家与青年并肩走过70年的媒体,仍对一切新鲜事物保有好奇,尽全力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离青年近些、再近些!

  2017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首次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向青年用户发出邀请,以“强国体”接龙的方式,众筹2018年新年献词,把舞台交给青年。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由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新青年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上,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看哭无数年轻人。90分钟的晚会在各播出平台的点击量达数亿次,在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双域省级第一。

  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一支载着“时光宝盒”的神秘车队从中国青年报社出发,行程5000多公里,途经多所高校和市民广场,开启新时代青年与“鲁迅”“李大钊”“邓中夏”“罗家伦”等五四先驱的“对话”。

  “这种形式非常好,像时光隧道的穿越,还有与先辈对话的形式,让青年非常感兴趣。理想信念的传递,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传递,还是要用更多创新的方式。”在中央团校教授、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庆看来,“时光宝盒”就是流动的大篷车,要开到青年扎堆儿的地方去。

  “时光宝盒”还在互联网上掀起了热潮,众多青年通过互联网抒发自己的传承五四爱国精神,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决心,中国青年报主持的相关微博阅读量30多个亿。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用“强国一代”理念描述青年,在推出一系列全媒体精品报道的基础上,开展“强国一代有我在”主题歌征集、“00后五四成人礼”系列互动项目,通过精彩的故事、良好的互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人将爱祖国爱人民落到实处,依托聚焦主责主业的全新品牌,做好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

  虽然转战新媒体主战场,但这家媒体相信,用脚采访、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笔还原的宗旨始终不会改变。

  《中国青年报》驻四川记者王鑫昕在不久前参与了四川木里森林火灾的报道,他和同事用文字讲述勇敢者的故事,用图片定格令人悲伤的瞬间,用视频诠释人对正义、善良、勇敢、无私的坚守。“融媒体时代,要用多样的形态,传播主流价值。” 王鑫昕说。

  为青年加油,为青春喝彩,与新时代同行,中青报人将“青年关注,关注青年”进行到底,努力践行“四力”创精品,融合改革务实效;正在以激情与梦想、创新与创造,颠覆人们对一张“报”的想像;正在“以青春的名义,向新中国成立70年致敬”。

  2017年8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田文生在九寨沟地震现场穿越危险的滑坡地带。胥辉/摄

  转战新媒体主战场,加速融合促质变

  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课堂”设在哪儿?就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与中国青年网紧密协作、深度融合,实现了共青团系统报、网、端等全媒体资源统一调配,推出“青年大学习·两会时刻”“两会青年说”等一系列立足青年视角的融媒产品。高品质融媒体谈话类节目《两会青年说》有明星而不流俗,其家国情怀击中人们柔软的内心。

  在《两会青年说》总策划、中青在线副总编辑王俊秀看来,联合报道实现了媒体机制、流程、人员的融合,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如今,在《两会青年说》的基础上,采编团队转型为视频编导,由一群90后组成的《中国青年说》工作室,投身短视频生产大潮。

  随着团中央出品的《青春与祖国同在》微电影五四青年节当天上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融媒工作室迎来了承制的第二支点击量破3亿的视频产品。“不到1年时间,我们从H5专业制作部门转型至视频制作部门。”中国青年报融媒工作室总监史剑说。

  据中国青年报社负责人介绍,“融媒小厨”近年来不断强调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找到与时俱进的“视觉锤”,形成“理性”“温暖”“向上向善”“维权”等“钉子”,用心、用情、用力,一锤一锤、不辞辛苦地砸下去,在多样化、精准化、分类化的精品再造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突破。

  “融媒小厨”努力追求机制、内容、平台、渠道、产品、运营、服务等一体化深度融合,目的就是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强青年政治思想引领的中青报,继续坚持“融媒小厨大情怀,融媒精品大制作”。

  全面升级后的“融媒小厨”,将在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整合运营基础上,提升舆情智库建设、智能化建设、绩效管理建设、新机制体制建设等四大建设工程。

  正在转战下半场加速跑的中青报,尊重现代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互联网市场运营规律,正在举起两把锤子“自我革命”,倒逼自身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一把是举起有思想的“视觉锤”。另一把是举起品牌的“产业锤”。

  中国青年报社有关负责人介绍,将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围绕传媒产业链和青年文化消费市场来拓展业务,提高可持续发展市场盈利能力。依托中国青年报社这样一个与新中国同成长的光荣品牌,通过“跨界融合、价值变现”,找到与时俱进的“产业锤”,用心找到“文体IP”“商业服务”“游戏文创”“内容孵化”“资本运营”等“钉子”,砸下去,在跨界化、多元化、资本化的产业链接衍生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突破,围绕内容打造全媒体产业链。

  如今,中青报人已经达成共识,不仅要成为与青年一起成长的好伙伴、拉拉队,更要找准更好服务青年的“钉子”,在千锤百炼中,燃烧激情飞扬的奋斗青春!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