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一边向黄土地要效益 一边鼓励农户闯市场

宁夏西吉奏响扶贫凯歌

发布时间:2019-04-17 06:38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马富春

  扫一扫 看视频

  多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所在的西海固腹地就是一片不毛之地。黄土地上艰难求生,西吉人有着难忘的历史记忆。“在土地里打滚,汗水和着泥土,辛辛苦苦却吃不饱肚子。”西吉县平峰镇88岁的老人冯军元回忆。

  西吉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宁夏扶贫看西吉,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全面实施,西吉激荡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在黄土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扶贫凯歌。

  “国家政策好,也要个人甩开膀子干”

  在西吉县兴隆镇唐岔村,村民都知道,沙彦录是个“活泛人”。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56岁的回族农民沙彦录从来就没少折腾,硬是走出一条不寻常的人生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黄土高原深处,当唐岔村的人还在观望时,十几岁的沙彦录就走出大山。“穷怕了,不出去就没有任何希望。”1982年,沙彦录只身远走新疆乌鲁木齐打工。

  刚开始打工度日,有一定积蓄后又尝试做小生意,生活一天天见了起色。“要供娃娃上学,这是天大的事”。到2000年时,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沙彦录回到家乡。他想着要扎根家乡谋发展,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

  3个娃娃,沙彦录供两个上了大学。如今,女儿当上乡村教师,小儿子学建筑干房地产,大儿子进城务工。在唐岔村,沙彦录供孩子念书出了成绩,发家致富也不赖,养牛也养出名堂。

  近年来,西吉县下大力气发展草畜产业,兴隆镇主推养牛增收,沙彦录趁着政府扶持的东风,贷款10多万元,在村里率先大规模养牛,从开始的两三头发展到如今存栏20多头,一年下来,养牛就能收入20多万元。

  看沙彦录养牛致富,村里人纷纷建起牛棚发展养殖。唐岔村贫困户马玉花一家原来靠种庄稼为生,养牛后,家庭收入有了保障,如今一年收入5万元。

  在西吉县,为壮大草畜产业,县里整合涉农扶贫资金,对养殖户建青畜池、购买饲草料给予补贴,对养殖户贷款给予贴息或低息保障;同时,还安排农技人员经常深入农户家中,指导农户提高养殖技术。

  “国家政策好,也要个人甩开膀子干!”在沙彦录的带动下,如今唐岔村已有5户农民通过养牛致富。唐岔村原来的地方临近地震滑坡带,去年,当地政府启动移民搬迁,在不远处建成新村,村里人乔迁新居,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还是原来的地,还是原来的人,西吉县吉强镇套子湾村走出另一条增收致富路。

  套子湾村有358户农民,耕地7000多亩,同时拥有两座小型水库,农业生产基础良好。2016年以来,村里引来一家农牧业科技企业,村里将土地流转给该企业,发展有机农业、养驴、养牛等产业;同时,将村集体申请到的政府产业升级发展资金注入企业,每年,村集体和农户都能享受到企业经营所得分红。

  今年,套子湾村47岁的姬小红不再自己种地了。姬小红家有20多亩地,以往种玉米、马铃薯,劳动量很大,收成还不能保证。今年,她将20亩地全部流转出去,供村集体统一发展现代种植业,一年流转收入2000元;自己在大棚上班,每个月又有2400元收入;再加上村集体年底的分红,一年下来,比自己种地能多收入两三万元。

  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由企业托管贫困户的牲畜,套子湾村每年给89户建档立卡户进行分红。一些农民在家门口务工也增加了收入。“我们公司投入一部分,村集体投入一部分,经营所得由两家分享。”该农牧业公司经理高维新说,有了村集体的参与,企业在套子湾村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实现互利多赢。

  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30元,实现整体脱贫。“依托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探索新机制新办法,摸索一条以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路。”吉强镇驻套子湾村干部何吉明说。

  向黄土地要效益,西吉做大做强“有土”产业。近年来,围绕草畜、冷凉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强化示范带动,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让贫困群众在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稳定增收。

  “离土”奋斗创出新天地

  红军长征经过西吉,留下红色印迹,这是西吉人的宝贵财富,粉条加工技术就是当年红军战士手把手交给西吉人的生产技艺,被当地人称做“红粉”。

  西吉人没有忘记红军,也没忘记“红粉”加工技艺。在兴隆镇王河村,49岁的回族农民拜世明是村里有名的“粉条大王”。拜世明从记事起,家里就有个粉条作坊,一家人以制作手工粉条为生。拜世明长大后,继承祖业,扩大生产规模。如今,一年至少能生产600多吨粉条,产品畅销周边省区及北上广等地。

  “粉条是个宝,致富不能少。”如今,拜世明创立了自己的手工粉条品牌,生产作坊也不断扩大,生产旺季每天要雇佣20多人。为带动贫困农户,拜世明特意从建档立卡户家庭招募务工人员。

  在兴隆镇王河村,有一批农民从黄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手工粉条加工制作,带动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如今,兴隆粉条已成为享誉周边的品牌,兴隆粉条市场也从小到大,辐射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年交易量达上万吨。

  这两年,西吉县偏城乡下堡村妇女的生活也变了样。

  “在家乡就能上班,工资按时发放,俺农村女人做梦都想不到。”今年春节过完,25岁的下堡村妇女马青艳没有出去打工,而是来到村头的扶贫车间。村里新修的扶贫车间投入运营,需要大量工人,马青艳知道后,第一时间报名,经过两周的培训,她正式上岗。

  扶贫车间由中药企业宁夏泽艾堂公司经营,马青艳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装药包,一个月下来,能收入1800元。

  2017年,由西吉县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在下堡村建设扶贫车间,同时根据运营企业的基本需求,配备相关机械设备。扶贫车间归村集体所有,由合作企业运营,企业除给当地务工人员发放工资,还须向村集体每年提供车间租金和分红,供村集体扩大集体经济。

  “生产车间在村头,村民不用离村就能务工,降低了外出成本,收入也有保障。”在宁夏泽艾堂公司总经理李茂看来,扶贫车间方便农民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培育村集体产业,企业也降低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去年年底,88岁的冯军元一家从大山里搬出来,搬进西吉县城新建的幸福家园。

  出身于贫苦人家,冯军元从少年起,就在黄土地上劳作,在大山里生活了一辈子。去年,西吉县启动新一批移民搬迁计划,冯军元一家6口只花了两万多元,就住进了幸福家园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楼房。

  这座专门为大山移民修建的小区,容纳了来自西吉全县19个乡镇的540户农民。正值春意盎然时,小区里草坪绿草如茵,年迈的老人聚在一起,边晒太阳边聊天,年轻人则在县城打工,一早就出了家门。

  西吉县还大力支持农民探索“离土”多种经营,鼓励贫困农户发挥特长闯市场,引导农民就近务工增收。2018年,依据市场用工需求和群众意愿,精准培训贫困人口1.1万人,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大批贫困农户“离土”奋斗,创出一片新天地。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