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 北京“一核双翼”格局初现

发布时间:2019-02-25 06:2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地实施,建设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被提出并落实建设,形成北京市“一核双翼”(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双翼的格局——记者注)的城市布局。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5年间,京津冀高楼拔地而起,铁路高速行驶输送三地往来的旅客,一个个产业园区建立并建成合作,首都的批发市场外迁……斗转星移间,京津冀发生巨变。

  抓住问题“牛鼻子” 疏解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核心问题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是“牛鼻子”和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个大问题,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规定禁止新建和扩建纺织业、服饰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等一系列与首都无关并易造成污染的产业。

  在这个目录实施下,北京的产业进行了转型和调整。截至2018年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16万件。

  已经开办的制造企业逐步被疏解,曾经是北方地区重要服装批发市场的动物园、大红门等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天意、万通等批发市场实现关停。

  与此同时,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设市场主体保持活跃态势,占全部新设市场主体比重达到50.5%,“白菜帮子”加快剥离,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

  北京市民近些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北京对“开墙打洞”的治理。曾经在马路边、胡同墙面上开凿的小窗口、小门脸变成了平整的墙面,画上了中国风壁画。仅2018年,北京整治“开墙打洞”8622处,中心城区2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

  这背后是对首都居民环境整治的决心和用心。

  多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始终是围绕在三省市上空的乌云。生态环境部不断强化督查,大力治理京津冀“散乱污”企业、治理小作坊小工厂,努力打赢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疏解”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词之一,但疏解不是剥离,产业迁出的同时,也保证了交通的便利。“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国家高速公路网7条首都放射线北京段全部建成,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逐步扩大。

  优化城市格局 城市副中心发挥功能

  随着今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北京市“一核双翼”的城市布局越发清晰。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在通州落地建成;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与周边县区建立医联体关系,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功能开始显现。

  2018年,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潞河医院,全年门急诊量为229.09万人次,总出院人数4.96万人次,全年手术量一共6.03万例次,这些数据,被潞河医院院长纪智礼清楚地记在脑子里。

  4年前的2015年,这个数据还分别是205.52万人次、3.58万人次和2.97万例次。4年中,潞河医院接诊人数增多,设施也更为先进,纪智礼说:“通州区定位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医院得到了看得见的改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对潞河医院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满足通州地区百姓看病的需求,同时也成为提升京津冀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组成部分。

  从2015年起,潞河医院和河北省大厂县人民医院等组建医联体,免费接收当地医务人员来潞河医院进修学习。潞河医院启动“互联网+”模式的专科医联体建设,建立微信群,邀请医联体范围内的医生加入,随时随地方便交流病情,了解患者情况。这一体系建设保证了“通武廊”(北京通州、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记者注)地区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目前,潞河医院已建成国家卒中中心、胸痛中心、腹痛中心等26条绿色通道。潞河医院院长纪智礼说:“承载患者只是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在临床技术、科研方法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交流,共享创新技术成果。”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不仅如此,文化生活方面,北京长安街上的国家大剧院被“搬”到了通州区台湖镇台湖西路6号。5万多平方米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投入使用后,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文化设施和台湖演艺小镇的演艺中心。

  2018年5月投入试运行至今,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承接了多场演出、排练活动。2018年9月在台湖剧场和露天剧场举行了10天8场各类演出,涵盖交响乐、室内乐、话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创”字打头 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城市环境、布局的协同发展,更是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将过去聚集在首都的优质资源向外均衡,打破北京中心岛的发展格局,形成三地同发展的局面。

  创新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词。北京出台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政策集成创新的意见,稳步推进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政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与曹妃甸区各个工业园建立紧密的联系。2016年3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曹妃甸签订《曹妃甸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协会区域合作分会关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协议》,双方结合各自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合项目+区合基金+区合平台+公司运作”模式。

  已经建成的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正在探索“双方人员交叉任职,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输出项目、品牌和管理,廊坊市负责土地空间保障、政策支持及基础服务。所有入驻高新区的企业税收在廊坊,北京方面则获得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的空间。目前,首批7个开工项目全部为开发区企业投资建设,另有11个签署入区协议的项目,正在推进土地挂牌上市工作。

  “创”字打头,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势头迅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三大科学城并驾齐驱,中关村科学城在原始创新上加足马力,推出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着力基础科学研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科学城则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如今,“三城一区”新局面已经形成,崛起的创新新高地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北京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不断强化。未来会继续创新引领产业协作,立足北京的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的集聚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引导首都创新资源向天津、河北转移,推动北京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区域转化应用。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