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6个月,完成跨专业“小白”的“逆袭”

发布时间:2019-01-28 05:33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沈青青

  聂亚栋制图

  1月16日,我收到了23岁最好的生日礼物。那一天,工作刚满半年的我收到了总裁亲口透露的好消息——双倍年终奖和年后升职加薪。

  去年6月,在离家千里的广州,我选择入职一家跟大学所学专业差之千里的4A广告公司,开启了我的“社会人”生活。

  不得不承认,跨专业尝试的伊始,是激动、期待、渴望,但当情绪褪去,迎面袭来的是满屏看不懂的行业术语、听不懂的专业英语和无法理解的工作。

  构思一篇文案要花上两三天,光是标题就得想一二十个,还要时刻做好被老板否决、推倒重来的准备。想象中白领朝九晚五、和同事喝下午茶聊天的美好图景成了泡影,有的只是每天1.5倍速的走路速度,狂刷广告案例和行业动态,以及每天早9时上班、加班到零点、每周工作6天的“906”高强度工作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脑子里回旋的不是行业前沿信息、业内大奖评比进程,就是当日工作的反思总结。

  从大三起,我不断被家人和朋友追问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家人总是强调教师和公务员工作稳定,对女孩子再适合不过;朋友则鼓励我考研深造,完善既有的知识体系。而我最终却“叛逆”地选择了“跨界”。

  说实话,往日好友不在身边,家人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当挫折和困难像乌云般压下来,我承受的压力和孤独也同时到达顶峰。有时处于崩溃边缘,我会在加班后回到家,大半夜无声地落几滴泪,再翻开手机查查回家的机票,看看和家人朋友的合照,自己安慰自己。

  我一度怀疑当初的决定。但当无数努力被砸进去后,渴望在这一行扎根的念头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6个月过后,经历了抓耳挠腮的痛苦,和同事一起熬过不计其数的夜,工作变得得心应手了很多,耳边的质疑和规劝也总算越来越少。我终于可以昂起头来说一句:我了解这个行业,并深深热爱着它。

  我参与了人生的第一个广告项目——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国内品牌做策划案。在该项目中,我提出的创意被采纳并付诸落地。直至现在,那会儿的成就感和雀跃心情仍不曾消散。

  2019年来了,我和同事的对话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Hedy,今天要加班吗?”

  ——“不了,生活也要额外充电呐。”

  我不再是“906”模式的死忠粉,也学会了在工作后及时充电、享受下班生活和眼前的新年长假。

  未来不可知,但不影响我们为人生而努力。正如桑顿·怀尔德所说,哪里有不可知之事,哪里就有承诺。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