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省份迎难而上

云南共青团打响“志智双扶”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9-01-08 05:20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张文凌

  “火塘夜校”聊什么?怎样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考入大学?贫困青年增收致富有哪些方法?2018年12月14日,200余名来自基层的团干部会集昆明滇池边,在云南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工作推进会上,分享各自不同的扶贫经验。他们中有的是直接从脱贫攻坚的一线请假来的,他们讲述的故事感人至深。

  2018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33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573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与前几次的扶贫目标相比,这个目标是不留‘锅底’、没有退路,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团云南省委书记唐源说,在建档立卡的332万贫困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35岁以下贫困青少年。

  基层处处可见青年扶贫干部

  2018年11月中旬以来,人们在网络上认识了两位云南青年扶贫干部。

  一位叫李忠凯,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政协副主席兼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这位80后干部因一张“年龄与面相不符”的任前公示照片走红网络。

  湾碧乡是金沙江大峡谷中一个偏僻的贫困乡,李忠凯在这里工作的6年,踏遍了809户3019人搬迁移民的门槛。水电站移民搬迁,他曾50多天没有回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移民好书记”;他还遍访全乡16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把贫困程度最严重的5户分配给自己挂包。他带领干部调研、实践,努力寻求脱贫致富的良方,并取得了成效。

  另一位叫王秋婷,昭通市大关县纪委监察委干部。2018年11月19日,年仅26岁的王秋婷在驻村扶贫途中因交通事故遇难。

  2017年10月,王秋婷被选派到大关县天星镇打瓦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驻村工作期间,她和同事们翻山越岭走遍了22个村民小组,走烂了两双运动鞋。经扶贫组多方协调,道路项目获批修建,结束了打堡和白岩两个村民小组“人背马驮”的历史,还帮助附近的几个村民小组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2018年12月2日,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联合发文,追授因公殉职的王秋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李忠凯、王秋婷是云南青年扶贫的先进典型代表,他们激励着贫困青年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说,云南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的省份,5年来,云南累计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9128名,驻村干部3.47万人次,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

  2018年5月,团云南省委增派了8名干部到昭通市镇雄县3个镇8个村扶贫。驻村以来,工作队员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抓实所在村团建工作,以基层团的建设推进扶贫工作。工作队在所在村分片区多轮次召开产业发展群众会、研讨会,先后邀请七彩花生、半边红李子、中草药、商品兔养殖以及酿酒、玩具制衣代工方面的企业家和专家到各村进行实地考察;组织镇、村干部到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学习蜜蜂养殖、豪猪养殖、花生种植等,帮助各村促成了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在芒部镇松林村、中屯镇齐心村,由团组织主导,采取“共青团+村委+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展蜜蜂养殖产业,目前覆盖贫困户500余户,每户收益近1000元。

  工作队还联合云南省商务厅在镇雄举办电商培训班,300名农村青年参加了培训;同时选派20名农村电商青年到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南京苏宁总部参观学习,打开了他们的思路。

  近年来,团昆明市委倾斜扶贫工作力量,先后派驻驻村工作队员6人,其中第一书记两人,到昆明东川区拖布卡镇象鼻村和寻甸县极乐村开展驻点扶贫工作。团市委24名干部与极乐村116户贫困户结对,28名干部与象鼻村132户贫困户结对。

  自2016年起,团昆明市委每年以不低于15万元的资金投入帮助象鼻村发展产业,并协调资金15万元,购买花椒苗6万株,使全村种植面积达1500亩,带动了500户2000名农民增收;投资13.7万元补助象鼻村贫困户,使全村魔芋种植总面积达274亩,带动象鼻村500户239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92人。

  “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地区青年活力

  扶贫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没有大项目、大资金、大政策的共青团该如何融入全省大扶贫工作格局中呢?唐源认为,“共青团有联系青年的优势”。摆脱贫困的主力是青年,贫困地区发展最大动力也是青年。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成效只能是一时的;如果扶贫不扶智,贫困群众知识匮乏,也很难摆脱贫困。只有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共青团是做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志智双扶是共青团在大扶贫工作格局中的一个突破点。”唐源说。

  团普洱市委在农家开设的“火塘夜校”,正是依靠这一优势解决了帮助贫困群众学习的问题。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火塘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火塘不仅是接待客人、取暖、烧水、煮饭的地方,也是传承家庭和民族文化的地方。团普洱市委组织团干部、青联委员、创业青年、研究生支教团团员、大学生志愿者等,与农户一起围坐在火塘边,不仅宣传富民惠民政策,还教授普通话、技能培训等,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2018年4月以来,志智双扶的“火塘夜校”已开展了400余场,覆盖贫困群众3万余人。

  在团普洱市委副书记杨丽春看来,“火塘夜校”还搭建了青年干部与贫困群众的交流平台,让他们认真倾听贫困群众心声,以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2018年8月,由会泽县委宣传部、团会泽县委组建的“会泽县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在各村寨进行77场(次)励志巡回宣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些大学生大多是会泽县高寒山区的寒门学子,他们有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的是孤儿。在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帮助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华中师大、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

  迤车镇小米村的陈华,现就读于上海理工大学,家境困难,书包是妈妈用布做的,鞋子是父母用塑料底做的,一到冬天又硬又冷,被鞋子磨破的脚冻得通红,脚后跟上还有几条又深又宽的裂痕。

  然而这个靠父亲一人打工、供3个孩子读书、并且欠了数万元债的家庭,却主动放弃了贫困户名额,“父母用行动告诉我: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陈华说。

  这些大学生讲述,即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父母都不同意他们辍学打工,他们自己也没有放弃对努力学习。少年时期父母双亡、最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的汤海波一直记着妈妈的一句话:“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2018年7月20日至24日,团昆明市委和昆明学院组织了昆明市禄劝县和东川区的3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到昆明参加“儿童大学”暑期活动。5天里,他们参观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云南省博物馆,体验3D电影、书法绘画、生命教育课程等。这些孩子都是第一次来昆明,城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新奇:比如对电梯这种“会动的楼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3D电影时,激动地合不拢嘴;在昆明学院图书馆,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

  团昆明市委一位负责人说,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大学是于2002年在德国成立的,初衷是让孩子走近科学和科研,传达“知识就是乐趣”的信息。与昆明学院联合举办“儿童大学”活动,是为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既丰富了扶贫方式,又让小朋友增长了见识。

  为资助边疆民族地区高中阶段的特困生完成学业,自2013年以来,云南青基会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分别在大理、普洱、红河、楚雄、沧源开设了5个“希望高中班”,每年每个班招收50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农村民族初中生。以招收佤族学生为主的西盟一中“沁源希望班”,也将于2019年开始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内招生。

  2018年,云南青基会筹款5400余万元,其中援建希望小学31所,希望小学升级配套项目107个,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中小学生16574人。团云南省委还与云南省民族中专联合开办“青春起航”教育精准扶贫全日制中专班,扶贫班设置学前教育、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高星级饭店运行与管理3个就业率较高的专业。第一期扶贫班招收了130名家庭贫困的镇雄籍初中毕业生,他们将通过2至3年的学习,掌握一项专业技能。

  为青年创业提供帮扶

  “学业资助、就业援助、创业扶助、志智双扶、志愿服务、基层团建”,这是团云南省委围绕云南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云南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六项行动。

  创业扶助行动的目标是:到2020年,累计投入创业金融扶持资金不少于20亿元,扶持不少于1万名有志青年在贫困地区创业,直接带动3万人增收脱贫。“云南共青团的创业扶助工作历来比较扎实,‘贷免扶补’已经开展了10年,其他金融扶持项目也有很好的基础,提出这个任务数是有底气的。”唐源说。

  抓实项目是云南团组织给创业青年提供的有效帮扶。2016年以来,各级团组织协助金融机构发放创业贷款44.03亿元,扶持创业青年4.7万人。为鼓励贫困地区农村青年依托当地资源,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创业脱贫致富,连续5年举办“创青春”云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专门设立“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400余个项目参加比赛。

  在2016年云南省第三届“创青春”大赛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创业女青年何永群带来的项目获得银奖。这位毕业于云南大学的纳西族女孩,返乡创业,于2015年创办了以养殖、销售豪猪、竹鼠为主的迪庆沃夫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大赛之后,何永群的项目被推荐“青创板”挂牌融资,经青年创业导师团、创投机构等的专业指导,这个小微企业逐渐成为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云南12个乡镇、620户精准扶贫户、1500余人养殖豪猪。以她的创业故事为蓝本,团中央指导拍摄了励志电影《达拉的青春》,并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

  为营造崇尚创业、争相创业、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自2009年来,“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至今已举办七届,16000余名云南青年企业家报名参加评选活动,70人获得“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139人获“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提名奖。在云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指导下,历届省长奖的获得者和一些优秀青年企业家成立了青年创业协会,在实践中帮助创业青年。同时,还设立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社会倡导,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提供无息启动资金和一对一导师辅导等公益服务。

  云南各级团组织还围绕东中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用工企业需求,加强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团组织对接,在摸清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动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集中转移就业,帮助外出务工青年减少不敢独自外出的思想负担,组织了万余名农村青年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地务工。同时,动员省属企业、央企驻滇机构、青年企业家发挥优势,就近就便与属地团组织对接共同开发用工岗位,帮助青年劳动力进城进园区就业。

  截至2018年8月,全省各级共青团就业培训覆盖153094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120人次,直过民族6448人次。实现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74077人,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50人,直过民族4177人。

  面对未来3年的攻坚克难,唐源指出,脱贫攻坚战考验着团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更要冲锋陷阵。

【编辑:黄易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