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人生的赛场一个接着一个——

张帆从“帆姐”升级为“张指导”

发布时间:2018-11-05 05:5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梁璇

  扫描二维码,观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专访张帆视频。

  皮筋儿在手指间转两圈,张帆头顶出现了一搓小辫儿,小时候就被妈妈就絮叨“女孩儿要留长发”的她,终于在30+的年龄蓄起长发——尽管长度刚过耳朵,但蓄发已成为张帆身份转变的信号:今年退役后,为北京首钢女篮效力了19年的“短发6号”,现在已经是球队助理教练,“帆姐”正在努力适应成为“张指导”。

  “张指导”3个字,队员叫着不习惯,张帆听着更别扭,“我更愿意她们叫我’帆姐’”。但“帆姐”显然不是助理教练应有的状态,尤其在训练场上,不能跟着大家一起换鞋、做准备活动,场边的张帆迷茫到手都不知该如何放,“20多年的专业训练,这个时间都处在运动的状态,已经形成了生物钟。现在让我静下来看着别人动,浑身都难受。”突然间由动转静,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急停离场一样,张帆的“问号”不少。

  张帆在北京队的“长跑”自1999年开始。效力18个赛季,跟随球队完成7年4冠,少说多做已成为球员张帆的风格,“你行你上”于她从不是一句“威胁”的话。

  10月21日,2018-2019赛季WCBA常规赛首轮比赛,坐镇首钢篮球中心的北京首钢主场以70∶80不敌山东西王,“让人生凿,好吃亏啊”,坐在场边的张帆本能反应,“换我得了”。可惜这天,最终她的上场时刻献给了自己的退役仪式,老将张帆只能站在场中央以“功勋球员”身份接受球迷的欢呼与呐喊,战局已经不是她“少说多做”能亲自改变的。

  在首钢女篮主帅张云松看来,张帆面临的问题几乎所有成为教练的运动员都经历过,她的目标是把适应过程缩短,“你得观察球员,她们会出现什么错误,用你的经验去帮助她们修整。”张帆很快找到场边的位置,她因此拥有了比置身其中更能看清局面的视野,“年轻时打球,有时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太理解教练的建议,但现在换了一个角度,开始明白教练的苦心。”

  张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坚持是在2016~2017赛季WCBA总决赛上,手部骨折的她坚持请缨,最终被获准在与八一队角逐的最后时刻上场,打着石膏出现在赛场的张帆燃起队伍士气,并且还抢下一个篮板。队医冉小宇记得,知道张帆受伤还要上场时,自己陷入矛盾,“心疼她,怕伤病严重,但又不敢劝,毕竟她有自己的梦想。”冉小宇心中竞技体育的美好与残酷,被定格在张帆用受伤的手为北京首钢女篮继2012年和2016年后,第3次捧起WCBA总冠军奖杯的瞬间。

  “如果有队员作出同样的选择,我应该会支持,尤其当你把它当作人生中最后一场比赛来打的时候,我作为教练会尽量帮她完成心愿。”既是球员,又是女性,助理教练的新身份不仅要求张帆适应搜集对手资料、视频剪辑、协助训练等更加紧张的工作节奏,还需要以前少言寡语的她能迅速找到与年轻球员的沟通方式,将能感同身受的优势发挥出来。

  这本是张帆的弱项,但她将其视作挑战,“尽量去找一些话题,了解她们的关注点以此切入,再站到她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她们可以接受的说话方式去表达。”34岁的张帆找到一套与95后球员交流的理论,也及时掌握了女孩们的兴趣“美妆、看帅哥、玩吃鸡(某网络游戏别称——记者注)、追剧……”但新的工作节奏和性格使然,令她“改变自我”的步调缓慢,“美妆......算了吧。留头发能算吗?哦,还看了《延禧攻略》,因为我喜欢跟历史有关的东西。”

  在张帆儿时的梦想清单上,与篮球运动员同时出现的还有考古学家。“我家有很多书,从小我妈就想让我看文学类,我死活看不进去,但历史书我很快就能看进去,还特别喜欢。”得益于出色的运动成绩,张帆随队去过很多国家比赛,每到一个城市,她总会主动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可到处参赛的经历,让“环游世界”这样常见的愿望对张帆没有吸引力,反而家门口的故宫总被这位北京姑娘惦记。故宫有很多展览,但张帆以前忙于训练很少有机会能去逛逛,她喜欢古建筑房顶的“勾心斗角”,喜欢古人不需要钢筋水泥就能将宏伟建筑拔地而起的精妙,“太奇怪了”。

  可更神奇的是命运。小时候体质差的北京女孩最终成为城市球队的功勋球员,且一打就是近20年。早期,她的青春是每天从先农坛到首钢的半小时车程,后来路程缩短到首钢大厦到球馆步行5分钟的距离。随着俱乐部职业化推进,剪辑精确的视频也代替了夹杂着白色雪花的录像带,技术、后勤、康复等方面保障都在转变,唯一不变的只有运动员特殊的人生。

  “进入专业队,得先失去。”张帆有时也会遗憾,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因为自己比赛、训练任务繁重,屡屡爽约,断了联系;小时候不愿背英语、背课文,乐得用训练去抵消课本上的枯燥,现在回首,“是一个遗憾”;半年回家一次,生病没有父母陪伴;没经历过全家人为自己要参加高考而紧张,从小就为自己作决定,早熟的成果里也隐藏着对“如果”的期待。

  但每个赛场都是修罗场,决定把体育当事业的人,获得的比失去的更有生命力。

  张帆的国家队之旅一开始并不顺遂,几进几出,落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她打击极大,“心理波动很大,一度想放弃。” 跟教练交流后,她暂时不再碰篮球,直到在西安某体校场边观看孩子们对抗训练时,才发现自己喜欢篮球那颗纯粹的心。此后,每次睁开眼令她烦透了的折返跑等训练,她不需要咬牙就能找到坚持的理由;更关键的是,热血有时能换来奇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拿冠军,那时球队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算是近10多年来比较困难的时期,老队员离开不少,新队员迅速顶上去,加上连续客场,我们根本想不到能在客场拿冠军。”像是一针强心剂,首钢女篮迅速成长,张帆也用时间诠释了热爱,直到必须以另一个身份继续和球队站在一起。

  “我不喜欢空旷的球场,我喜欢有比赛热闹的时候,升国旗、奏国歌,全场喊,‘这是哪儿?北京!’。”

  本报北京11月4日电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