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2018《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见面不超过两次

发布时间:2018-10-16 21:0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桂杰

    中青在线北京10月1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著名公益组织《上学路上》今日在京举行2018《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报告的结果令人震惊: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具体介绍了2018《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的报告要点和结论:

    ——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在亲子联结方面,离父缺母型留守儿童与父亲的见面次数较多、对母亲有明显的怨恨情绪;离母缺父型留守儿童与母亲见面次数较少、对父亲有明显的怨恨情绪。

    ——留守儿童逆反期提前至小学五年级。在各个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恋、精神依赖、行为依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值得关注的是,处在五年级的留守儿童对父亲行为依附得分出现负值,说明较早对父亲产生青春期逆反倾向。

    ——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在留守儿童细分维度中,离父缺母型留守儿童与父亲的见面次数较多、对母亲有明显的怨恨情绪;离母缺父型留守儿童与母亲见面次数较少、对父亲有明显的怨恨情绪。且这种怨恨情绪的显著程度,远远超过父母双方均出去打工的情况。可见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养家,而未外出打工的一方若缺失对孩子的心灵关爱与生活照顾,则会给留守儿童内心带来更难以抚平的伤害。

    ——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善于将真我一面掩藏。全留守儿童,在各情绪评估指标中均得分最低,单在核心自我评价中得分高,该部分数据甚至略高于部分半留守儿童,这种矛盾的现象,恰恰反映了一种无意识地对负面情绪的压抑,平和表象下或许存在更复杂的情绪隐患。

    ——母亲与留守孩子多联系,能促进其对父亲子关系的缓和。在留守儿童亲子联结的四个指标中,“与父亲联系次数”和“与母亲联系次数”这两个指标对留守儿童与父亲的亲子关系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不仅与父亲联系次数的增加会增强孩子与父亲的亲子关系,母亲的角色对父亲与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与母亲联系次数的增加不仅直接增进母子关系,还能间接促进父子关系。

    ——对留守儿童心灵帮扶有效路径:提升核心自我评价与改善亲子关系。经过今年的调研,一个事实也浮出水面,对留守儿童心灵帮扶的有效路径只有两条,即对内引导其核心自我评价提升、对外帮助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改善。而一项基于腾讯公益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内每年对留守儿童帮扶捐助中,仅有12.77%是针对这两条路径进行的。这一发现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更高效地进行精准投放。

    李亦菲教授介绍说,首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是2015年正式发布的。4年多以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纪实性访谈等多种方式接触和了解留守儿童,本项目组逐渐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基本特征是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而造成亲子关系淡薄,并导致心理安全缺失和自信心降低。从外在表现层面看,留守儿童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容易被欺凌或欺凌他人。

    上学路上公益机构理事长刘新宇说,长期以来,各种社会力量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帮助留守儿童:一是向留守儿童家庭或所在学校提供金钱和物质援助;二是动员志愿者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父母”,给予他们以情感抚慰;三是在留守儿童聚集的村镇开设活动场所,接收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文体艺术活动。虽然这些帮扶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共同的特点是直接以留守儿童为对象开展帮扶活动,由于帮扶者没有机会长期接触留守儿童,因此,这些活动大多缺乏可持续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成长乏力的问题。

    “目前,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仍然非常薄弱。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难以弥补因空间分离而造成的亲子关系淡薄;其次,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抚慰;第三,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缺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专业师资和课程资源。”刘新宇指出。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本调查结果,李亦菲教授建议从加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角度,探索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新路径,通过对有机会长期接触留守儿童的父母、学校教师等提供持续和系统的专业化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扶。根据直接支持的对象不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展亲子培训活动,二是支持农村中小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

教育科学部编辑
【编辑:张曼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