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APP下载

状元县走出的清华“老校长”

发布时间:2018-12-17 12:4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海涵

    中青在线讯(张娅凡)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记者团来到了合肥清华启迪科技城展示中心暨周诒春纪念馆。随着整个园区建筑的逐步呈现,一座汇聚清华元素、彰显清华精神的展示中心,带着浓浓的清华气息扑面而来。

    位于展示中心二层的周诒春纪念馆有数百幅展板和数十件文物史料,为大家再现了清华“老校长”周诒春不平凡的一生,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那个当时清华大学以及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变迁,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精心设计的展馆,同时也是对“清华的安徽人,安徽的清华人”的集中展示,是安徽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名片。

    作为中国高等学府的顶尖殿堂,清华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梦想。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是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奠定了清华校园的空间格局,至今仍是清华景观与文化的标志,吸引众多学生和游客流连驻足。然而,即使是清华学生,也很少有人了解它们的缔造者。

    随着纪念馆各个板块的展示及清华学长的现场介绍,周诒春的形象逐渐清晰。他是清华初创时期主要的拓荒者和领导者之一,他被清华人亲切地尊称为“老校长。”做为清华老校长,他构建了清华与安徽的沟通纽带。

    周诒春,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周村人,生前还曾两度回乡、情系桑梓,在那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休宁是中国有名的状元县,科举时代,这里一共走出19位状元。周诒春从小就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周父非常重视对周诒春的教育,曾聘请老师专授英语,这也为他日后游学海外、学贯中西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诒春先后深造于威斯康星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09年学成回国,他又通过考试被清政府授予文科进士,成为极富时代特色的“洋翰林”。他参与编辑了中国第一部《英华大辞典》,并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出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后在其老师颜惠庆的推荐下,赴北京任清华学堂教务长。不久后,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周诒春任副校长。1913年8月,第二任校长唐国安不幸病逝,不到30岁的周诒春临危受命,成为清华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也成就了他一生的清华品格。

  

    周诒春推行德智体三育并举历史资料画面,摄于周诒春纪念馆内。张娅凡/摄

    他从梁启超演讲中提炼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用作校训,指引着清华人奋发进取的征程,该校训一直沿用至今。周诒春秉持“完全人格之教育”的办学理念,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着力将学生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

    他提倡体魄与人格并重,将体育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每天下午的四点到五点期间,要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清华重视体育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激发一代代清华学子“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1912-1918年,清华学生成立的学生社团,摄于周诒春纪念馆内。张娅凡/摄

    周诒春纪念馆位于合肥市景色秀丽、环境优美的南艳湖畔,占地面积8000平米,展示面积1500平米。纪念馆展示区分为九大板块,前言、籍贯家世、求学经历、学成回国、清华校长、倾心文教、参政议政、幸福桑榆、安徽清华人专题等。

    周诒春纪念馆的落成是值得清华人铭记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安徽人抚掌喝彩的大事。周诒春纪念馆不仅是对周诒春先生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清华的安徽人,安徽的清华人”的完整纪念。

    沿着清华历史的脉络回溯,绵延着清华人永不止步的奋斗足迹。清华安徽人,群英璀璨、大师云集。在“安徽清华人专题”展区,记录着历史至今从安徽进入清华的学子信息,这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百余年的历史中,安徽为清华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研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同时,安徽也成为数千名清华学子建功立业的热土,一大批从清华毕业的优秀学子或机缘巧合、或情系家乡,毕业后到安徽工作、生活,他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怀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价值。

    百年沧桑斗转星移,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力量。“安徽的清华人,清华的安徽人”也将促使清华与安徽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辑:张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