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商品过度包装“重灾区”调查:“面子消费”成过度包装温床

发布时间:2017-06-11 11:05 来源:新华社 作者:周蕊 陈寂 高健钧

营业员称茶叶礼盒“自己喝别买”,保健品越贵越“神秘”

  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一家茶庄内,“小罐茶”品牌专柜非常醒目。记者在此打开一盒售价1000元、皮质包装的茶叶看到,盒内有20个比乒乓球略大的铝罐,每罐仅有4克茶叶。茶庄服务员说,这个品牌针对高档市场,算下来一斤茶叶5000多元。说是“一罐一泡”,但一罐大红袍还不够冲一泡。
  据一位北京茶叶市场业内人士估算,这种特制铝罐一个成本6元左右,皮盒子几十元,整个包装近百元。他说:“以往茶叶过度包装,多使用很大的木盒或陶瓷盒。‘小罐茶’之后,市面又出了类似的‘圆罐茶’‘一贯好茶’,从铝罐到瓷罐,甚至还有镀金罐,喝完就扔了,比以前更浪费。”
  在茶叶经销商吴裕泰的一家北京门店里,礼盒装茶叶占据了主要柜台。营业员冯女士告诉记者:“礼盒要比买散茶贵很多,都贵在了包装上。自己喝别买,不值。”
  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同仁堂,记者看到数十个礼盒摆放在店门口吸引顾客,标价从五六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礼盒虽豪华,装的保健品只有区区一两个单品。
  记者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泸州老窖、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等生产的酒类产品,长期位列过度包装“黑榜”;在保健品领域,汤臣倍健、康富来、昂立等多个品牌的产品,数次被发现存在过度包装问题,其中不少曾经登上“黑榜”的产品甚至长期不进行整改。

“面子消费”成过度包装温床,标准模糊导致监管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送礼“面子消费”成过度包装温床。从事教育培训的北京市民赵冉坦诚,选购礼品时更看重礼品的豪华程度,而不只看性价比。
  浙江温州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说,准备酒、茶叶、海鲜、丝绸等礼品时,都会增加一笔包装费,让商家包得“隆重”一些。“茶叶最明显,1000元左右的茶,包装贵的要花200元。”
  北京市民班诺认为,正是因为有送礼的需求,才助长了商品华而不实的风气,“首先广大消费者就应该转变观念”。
  对于过度包装问题,目前面临监管和界定难。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规定,只要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占售价比例3项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就属于过度包装。不过,这项国家标准并未对包装的材质和是否可回收利用提出明确要求,也没有详细规定处罚标准,商品范围也有限。
  东部地区一位基层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列举了一些执行中的难题:造型怪异的酒瓶“耳朵”算不算体积?如果商家以“现买现装”、加“赠品”、外包装自选等方式销售,那么,如何计算包装层数呢?
  上海市质监部门表示,上海市面上销售的九成商品在外地生产,涉及过度包装的产品来自外地,质监部门就仅能对销售方进行处罚,对生产厂家并没有管辖权限,也难以从源头进行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包装工程系主任张钦发说,目前,消费者、生产厂家乃至监管部门,对于过度包装的危害认识还很不够,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台的政府规章缺乏执行力。

从制度设计上向过度包装“宣战”

  专家指出,遏制过度包装,需要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观。在茶叶、酒类这种商品定价不够透明、送礼需求较大的细分市场里,发挥标杆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应在现行偏重技术性标准的国标的基础上,加入更加容易操作和执行的过度包装判定条款。从设计、生产、流通、运输、销售到最终的回收环节都加入一定的限制性条款,对过度包装进行全环节的监管,同时也提升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的执法效能。
  不少地方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绿色消费方式,从生产、运输到回收的全环节主动减少包装量级,采用新型环保包装,减少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上海、广州先后针对过度包装出台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从制度设计上向过度包装“宣战”。
  上海质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超市、卖场中销售过度包装产品,将会对销售方进行处罚。对上海生产的过度包装产品,质监部门将对源头进行追踪。如涉及过度包装的产品来自外地,则将通报当地质监部门。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傅晓羚】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