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顾凌文
漫画:尹志烨
校园招聘季来临,企业陆续进入各高校宣讲。与此同时,招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断被曝光:有招聘单位在招聘初期就要求学生提供三方合同,有学生被招聘单位要求缴纳培训费……你参加过校园招聘吗?有没有遇到过问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6名参加过校园招聘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1%的受访应届毕业生在参加校园招聘时遇到过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招聘公司口头承诺签约却不兑现,以及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差大。60.0%的受访者建议设置更多投诉渠道,给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
受访者中,应届毕业生占21.5%,本科在读的占33.5%,研究生在读的占10.7%,博士在读的占1.3%,33.0%的人是往届毕业生。男性占50.0%,女性占50.0%。
招聘公司口头承诺签约却不兑现被指为最常见问题
陈姗(化名)毕业于广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去年和某地产公司签了三方协议,“签之前谈的薪资水平我觉得比较合理,签之后才被告知谈好的工资是试用期工资,正式工资反而比试用期工资要少一半。”陈姗说,“我一位学姐通过了某通信科技公司的面试,定了签约,因此还拒绝了其他公司邀约。结果对方很久之后通知我学姐她没有被录取。”
“某些招聘企业各部门与HR之间沟通不充分,安排混乱。”现任某互联网公司工程师范严(化名)在参加校招时曾面试一家公司的两个部门,通知被录取后发现自己被安排到一个未投递过求职意向的部门。他还告诉记者,一些公司的校招组对待应届毕业生也缺乏尊重,有时对应届生的咨询和质疑置之不理。
顺丰同城产品经理金夏(化名)表示,现在很多公司都允许求职者在线笔试,但面试依然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很多公司面试在同一时段,而且不能改时间,很不人性化”。
调查显示,83.3%的受访者在参加校园招聘时遇到过问题。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招聘公司口头承诺签约却不兑现(60.5%)和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内容相差大(53.1%),其他还有:应聘初期要求扣押三方合同(51.4%),招聘需先缴纳各种费用(35.7%),招聘会现场拥挤杂乱(27.7%),宣讲会时间不合理(26.0%)以及投诉无门(13.7%)等。
“我的三方协议已经签了,又有违约金,现在只好等机会再跳槽了。”陈姗表示,招聘企业违反录用承诺,会耽误应聘学生的计划,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放弃了其他好机会,也失去了作为校招生求职的机会,只能去参加社招。
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信息不符会给应届生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67.4%的受访者直言这可能导致新员工很快跳槽,53.3%的受访者指出这会拖慢学生求职进展,46.8%的受访者指出这种情况容易出现毁约后果,45.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影响学生自由选择和客观衡量岗位。
60.0%受访者建议学校设置更多投诉渠道
学校该如何在校招中为学生提供服务?调查中,60.0%的受访者建议设置更多投诉渠道,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53.8%的受访者建议严格筛选参加校园招聘企业并进行监督,53.4%的受访者希望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为学生提供指导。其他建议还有:招聘前期与招聘企业就相关招聘条款规定做好沟通(49.0%),提醒学生可能出现的校招陷阱(39.3%),对企业宣讲会做好场地、场次方面的安排(25.6%),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营造良好的校招氛围(17.3%)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王霆表示,校园招聘是应届毕业生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求职渠道和方式。对于目前校园招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辅导机构等都高度关注,出于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角度,也设置了很多“防火墙”。“不少大学就业中心、服务机构建立了一种通报机制:各学校负责就业的机构,通过微信群联系,一旦发现有虚假信息,都会在群里通报,这样各学校就会及时了解,避免把错误或虚假的信息发布给更多学生”。
大学生如何避免招聘陷阱?调查中,62.0%的受访者建议提前对招聘中常见的“坑”做了解,做好预防工作,59.4%的受访者提醒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招聘者的承诺,50.0%的受访者建议遇到陷阱及时向学校就业办或有关部门求助。其他建议还有:熟悉劳动合同法,详细浏览合同(47.6%),问清楚目标企业的截止日期,不要随便签约、毁约(38.0%),多参与相关招聘和实习,积累经验(20.8%)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辅导员王静(化名)建议大学生为求职早做准备,包括摸清自身喜好、未来发展方向、了解职业要求和了解求职企业。“大三、大四就可以去感兴趣的行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提升所需能力。参加校招时,要注意衡量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收集意向企业的招聘信息。临时抱佛脚成功几率不高。”
王静提醒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注意各企业签约的截止日期,“在没有签约之前,不要随便拒绝任何一个offer,也不要放弃任何一个面试机会。如果遇到欺诈,可以求助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