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产品滞销,并不是市场完全没有需求了,而是市场需求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
近期,多地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尤其是议价权,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普通农民。面对农产品滞销,“悲情牌”往往成为舆论反应的路径。人们同情普通农民的遭遇,很多案例被媒体报道后,当事人多少能够获得一些帮助。
然而,如果农产品滞销之后总是见到“悲情牌”,久而久之就可能让公众陷入疲劳或麻木。今年5月,一位满脸忧愁的大爷火了,他卖什么,什么就“滞销”,原来,许多地方不同“滞销产品”的宣传页面都用了这位大爷的照片……有地方政府发布声明称,如此打“悲情牌”营销水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今天橙子滞销,明天荔枝滞销,即便公众的善意不被恶意透支,“悲情营销”也迟早会遭遇传播瓶颈。显然,探寻一条常态化的解决之道,缓解因农产品产量变化造成的价格波动,才是破解农产品滞销困局的根本方法。
虽然农产品在产地跌到地板价,但在销售地价格波动未必有多大。例如,在浙江宁波市场上,今年荔枝批发价格整体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并未达到“腰斩”的程度。其实,荔枝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受运输成本、人工、场租、销售加价率等综合因素影响,产地收购价仅仅是一个方面。很多农产品滞销,并不是市场完全没有需求了,而是市场需求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电子商务时代,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就不失为一个好思路。据报道,京东集团建立的农产品滞销帮助中心,就带动了广西钦州等地的荔枝销售,帮助云南丽江永胜县、宁蒗县等地解决了数千吨紫皮大蒜的滞销问题。传统市场是粗放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能精细化地对接生产与销售,从而减少谷贱伤农的悲剧。在产地大量收购滞销农产品,在网店上开展大规模促销,这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销售模式,是传统的“小农经济”难以想象的。
农产品滞销怪圈不仅在国内存在,在国际市场上,同样是一个周期性出现的普遍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农民之间会成立农产品协会,分享销售信息,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农产品滞销,最根本的方法是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获得主动权。
政府和行业协会适当的引导也尤为重要。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呼吁地方政府不要盲目发展水果产业,他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农产品滞销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在缺乏扎实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一窝蜂地在本地推动种植某种农产品,结果在上市后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政府在制定农产品发展政策时,必须对市场有理性的认知和预判。
多年来,农产品滞销早就不是新鲜话题。农产品滞销,让每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感到痛心,谁都希望为受损失的农民撑腰鼓劲。但是,靠同情做出来的生意不会长久,只有熟悉市场规律,掌握现代技术,才有可能走出“谷贱伤农”的周期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