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报道-- >> 热点
APP下载

历时两月,川浙两地专家联合救治世界首例大熊猫急性胃扩张伴胃内积食潴留

患胃病的大熊猫“成就”开始康复训练了

发布时间:2018-04-26 12:37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鑫昕

  中青在线成都4月2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鑫昕) 罹患胃病的大熊猫“成就”,最近终于可以自主活动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今天披露,圈养大熊猫历史上首例“急性胃扩张伴胃内积食潴留”的治疗取得了“创新和突破”。

  2018年2月24日下午,生活在杭州的大熊猫“成就”突然出现食量减少和倦卧等异常行为,杭州动物园兽医按消化道功能紊乱进行常规治疗后未见好转。2月26日晚间,杭州动物园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报告“成就”病情,并邀请基地专家来杭共同诊断和治疗。

  根据“成就”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检查,杭州动物园和成都基地组成的联合医疗团队初步将“成就”诊断为“上消化道梗阻”。为明确上消化道梗阻的确切部位,3月2日下午联合医疗团队将“成就”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腹腔镜探查确诊,结果显示: 急性胃扩张伴胃积食潴留。

  3月2日晚上,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动物园和成都基地组成的医疗团队决定立即对“成就”采取胃切开术排除胃积食潴留的治疗方案。手术在邵逸夫医院完成,全程历时4小时。术后,联合医疗团队及时将“成就”送回杭州动物园进行术后治疗与护理。

  专家表示,由于手术部位和大熊猫物种的特殊性,加上国内外至今未见有关该病的文献报道,更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该病的术后治疗与护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和挑战。

  为抢救“成就”, 杭州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医疗和护理团队,对“成就”实行24小时昼夜不停的医疗措施跟进和护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先后派出4名兽医增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曹利平主任专家团队全力以赴保证手术治疗。

  联合医疗和护理团队透露,大熊猫“成就”手术前预测的术后难关几乎都发生了,先后出现十二指肠胃食道返流、腹膜炎、电解质失衡、剧烈呕吐、严重贫血等情况,一度呈现病危状态。联合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治疗护理难题,给团队成员带来极大的困难与挑战,治疗护理的每一步都是创新和突破。

  例如,3月15日在例行检查和治疗时,“成就”血色素陡然降低到只有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口腔黏膜变白、心率加快,出现极重度贫血现象。输血等于救命,“血源、配血是否成功”等难题摆在团队面前。

  为竭尽全力挽救“成就”生命,联合团队迅即采集大熊猫“双好”血液进行紧急配型,结果显示配型成功。通过训练后,在非麻醉状态下采集“双好”新鲜血液紧急输入“成就”体内,随后症状有所缓解,口腔黏膜颜色略有改善。通过中西医有效结合,“成就”的溶血症状得到控制,贫血状况得到改善。

  同时,联合团队全力以赴防止“成就”抓咬腹部缝合线,坚决杜绝腹部缝合口开裂现象。完全依靠人工驱赶、24小时监护,值班人员全程一刻不停,密切关注“成就”的抓咬行为。在长达两个月时间内,“成就”未发生因外部原因引起的伤口撕裂和感染。

  为了应对“成就”的挑食问题,护理团队大费心思。“成就” 对浙东四季竹、慧竹、大叶竹等少数几种竹叶喜食程度较好。护理团队紧急联系周边各可供采摘点,每天前往进行选择性(以鲜嫩、叶厚为特征)采摘,以此满足“成就”竹叶的日常供应。

  在竹笋的选择上,联合团队也进行了各种尝试。从市场上采购多种新鲜雷笋进行比选,从刚开始的雷笋笋尖,到后来赴周边选取少量毛笋、早竹笋、淡竹笋、苦竹笋等野生笋种进行饲喂,以此满足“成就”的日常采食总量,保证其每日粪便总量维持稳定并缓慢增长。

  因三月中旬乍暖乍寒之际,可供选择的新鲜竹叶非常有限,竹叶供应出现供不应求情况。联合团队从新鲜发芽的嫩竹叶和笋尖开始尝试,同时坚持对其每次的粪便进行检查与称重,终于在3月24日“成就”首次自主采食竹叶后,在其粪便中检测到竹叶残渣成分。这一结果令人振奋,说明“成就”对竹叶、竹笋的耐受性良好,胃部功能恢复符合预期判断。

  截至目前,“成就”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已逐渐恢复正常,精神和自主活动稳步好转,已全面进入身体恢复阶段。综合多方因素考虑,针对“成就”日趋丰富的活动行为,联合团队计划于4月26日起,每天上午7:30—9:30,逐步将“成就”尝试放入内展厅,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游客在参观时,要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安静、有序探视,禁止带有闪光灯的摄影摄像拍摄,为“成就”的康复训练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其应激反应。

【责任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