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绩,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尤其是在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经济表现抢眼。GDP增速达到6.9%,超出各方预期,实现了在连降六年后的首次反弹。居民收入增速、工业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细化经济数据也都改善。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报告指出:“五年来,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并取得扎实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
国内外曾经有一种“共识”: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经济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负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增长,环境越糟糕。可是,中国在近年来却实现了兼得:经济建设风生水起,环境质量也有明显改善。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重要原因。从2015年年底起,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其中,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内一些产业经过长期盲目扩张,过剩产能曾越积越大,其中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的产业。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使供应过剩愈演愈烈,结果往往是各厂家大打价格战,并出现普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先进产能在逼仄的市场环境中难以生存,遑论发展。中央政府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力推进钢铁、煤炭、焦炭、水泥等领域的去产能,迄今成效显著。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职工安置。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
去产能一方面改善了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促使商品价格回升,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为先进产能的生存和发展腾出了更大空间,促使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污染行业去除落后产能,也对我国的污染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治理污染还将与发展经济携手同行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什么?显然离不开钱包鼓鼓、环境优美。因此,为了解决主要矛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同等重视,并让我们对未来的“得兼”充满信心。政府工作报告对继续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了全面、详细、可行性强的设计,也对污染防治提出量化指标。
去产能跨越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报告要求“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减少无效供给要抓出新成效。”
我国政府提出继续驱逐劣币的指标,足见任务还很严峻。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它意味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还有余地,而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工作也有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