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国际魔术文化创意产业展

发布时间:2018-01-18 06:01 来源:中青在线 

  展览期间,小剧场魔术秀现场,魔术师正在为观展观众表演节目

  2017年12月8日至10日,昌平区国际魔术文化创意产业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展览以“创意昌平,魔术之都”为主题,分为昌平魔术文化历史展、昌平魔术名人堂、昌平魔术未来展三大部分。展览充分使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展示昌平魔术文化发展历史、魔术名人故事,展示昌平区“魔术之都”发展规划、建设步骤及目前取得的建设成果。展览期间,举办了6场小剧场魔术秀和街头魔术表演,让大众对昌平魔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难忘的体验。

------------------------------------------

  高校掀起魔术热 魔术类社团如雨后春笋

    随着魔术的兴起,这门传统艺术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拥趸,掀起了高校魔术热潮。很多学校成立了魔术社团,大学生魔术师的数量不断增加,表演场次大幅攀升,就连魔术道具、书籍和音像制品生意也日益兴隆。

    魔术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骗人的把戏,离人们的生活较远,然而现在却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在由中国青年报社、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等主办的2017年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魔术社团的代表汇聚一堂,交流热烈,收获甚丰。这次大会也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魔术社团为自己把脉、找不足、寻出路的绝佳机会。

    高校魔术社团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饶洁是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铁道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说起与魔术的缘分,还是魔术师刘谦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第一次感觉到魔术原来这么神奇。”饶洁说,从那时起便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报名参加了魔术协会,从普通会员一直做到协会会长。

    “一切都来源于兴趣。现在不少中国的年轻魔术师都是玩出来的,在学校通过接触魔术,从魔术爱好者发展成了魔术师。”她认为,高校魔术社团不是为了培养出职业魔术师,而是通过学习魔术、表演,让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相聚在一起,在各种形式的魔术表演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而且,大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有创造性,他们会为魔术界注入新鲜血液,促进魔术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魔术交流大会成为世界各地热爱魔术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联合两岸三地50所高校魔术社团发起成立的中国高校魔术社团联谊会,让中国高校间魔术社团有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日前,在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年轻就是要奇迹”的校园魔术快闪活动上,魔术师和魔术社团成员在两个小时内转场完成6次魔术表演,共计吸引2000余人踊跃追随。精彩的魔术快闪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充分考验了魔术师规划路线、控制节奏的能力,让广大师生近距离接触“魔法世界”,为魔术爱好者带来新奇的魔幻体验。

    谈到昌平魔术大会对学校社团发展最大的影响,饶洁表示:“昌平魔术大会是我目前接触过的唯一的国际魔术大会,主要面向的是当代大学生,给社员爱好者们提供了欣赏世界一流魔术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中国高校魔术社团联谊会’这个平台去认识新朋友,可以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给自己的努力确定了方向。”

    魔术大会助力校园魔术社生根发芽

    从2012年开始,昌平区开始与魔术结缘。6年间,昌平区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和三届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在历届魔术大会的直接推动下,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魔术师在昌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众多高校更是劲吹魔术风,魔术类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

    “从2010成立魔术协会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对魔术有了新的认识并加入进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中央民族大学魔法与桌游社社长蒋立霖认为,大学生魔术群体的出现,是对魔术人才的有益补充,他们视野更开阔,跟国际的交流更便捷,会把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元素带入到魔术中去,这也使魔术与现代生活更贴近。

    但中国大学生魔术社团也面临着很多具体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魔术主题俱乐部社长孙皓伟把它总结为“没人、没钱、没存在感”。

    孙皓伟说,大家往往因为好奇、好玩加入社团,也往往因为学不会、懒得练、手疼等原因半途而废。而且魔术道具大多都非常贵,随便一个道具就要上百,如果社团需要大规模购进这些道具进行教学,资金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任何一个高校社团的发展都离不开负责人的努力,除了做好魔术,还有一些宣传、组织工作,以及对外合作机会的探索。”饶洁表示,昌平魔术大会和高校魔术社团联谊会给了社团很好的机会,相互交流促进、增长见识,与国际接轨,与创新接轨。“我相信,充分利用联谊会和大会提供的平台和契机,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魔术爱好者甚至魔术师。”

    有你,那里便有人群;有你,那里便有惊喜;有你,那里便有奇迹。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就这样,魔术大会成为高校魔术类社团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魔术的舞台上成长,带着“魔力”的初心与使命勇往直前。

  张轶伦:把魔术变成大众认可的艺术

    “小学时因为好奇开始接触魔术,只是没想到儿时的玩乐竟然变成了职业,魔术已经成为我一生的追求。”原点魔幻CEO张轶伦记得,初中同学们去网吧都是为了打魔兽世界,他则为了看外国魔术大师们炫酷的表演。

    上大学后,张轶伦更加刻苦地练习魔术手法,多次参加魔术演出和比赛,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公益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太阳村的孩子表演,那些孩子都是无人抚养的服刑人员子女,“他们看到魔术时纯朴的热情、热烈的眼神、发自内心的崇拜和喜欢,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更加坚信自己现在做的是对的。”

    那年冬天,在太阳村的教室里依然能感觉到呼呼的北风,干冷干冷的。孩子们围着张轶伦坐成了一个圈,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4岁,他们的手脸冻得通红、还伴有着龟裂,但脸上布满了笑容。张轶伦决定应景给他们变一下室内飞雪的魔术,让他们伴随着“雪花”都动起来。

    果不其然,看到飞雪的小朋友们惊讶地跳了起来,争相往“雪花”里挤,缠着张轶伦教他们魔术。张轶伦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把小球变没的魔术教给了他们,还送给了他们一套魔术道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深深体会到孩子对魔术的憧憬。想要满足孩子对魔术最初的幻想,让我有了做魔术教育的想法。”

    “我很喜欢古典的近景魔术,但不太被大众认可。演出市场还是比较迎合道具表演和大型的舞台表演,但是我不想为了迎合市场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我最后决定通过教育,对孩子们进行魔术培训,坚持自己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魔术中来,改变大众对魔术的偏见,致力于把魔术做成大众普遍认可的一门艺术。”张轶伦说。

    “创业初期很艰难,但从中我学会了自我鼓励。”张轶伦之所以把魔术工作室起名为“原点魔幻”,就是想以此告诫自己,不管创业路多么艰难,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

    虽然张轶伦是个典型的90后,但他发现和孩子们打好交道、融入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张轶伦意识到自己应该转换角色,在课堂上,不能扮演魔术师,而应该更像个“孩子王”。

    “因为只有孩子信任你,他才会主动去跟你分享学习。”张轶伦说,因为魔术就是台上那几秒的炫酷,而背后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勤加练习的。原点魔幻的培训理念是“寓教于乐”,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获得孩子的信任。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相处,张轶伦还特地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孩子们要认可你,才会跟你一起学习、练习。

    原点魔幻的教学是寓教于乐,让孩子理解神奇,相信神奇,创造奇迹。理解神奇是让孩子了解什么是魔术。相信神奇是让孩子相信世界上是存在奇迹的。创造奇迹是让孩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魔术。由于对于课程的严格要求,也受到很多家长的信赖。

    “真正的魔术不单单是可以给人带来神奇,更多的是带来希望、梦想和正能量。”张轶伦说,会“魔法”的人更快乐。

  展览期间魔术展区吸引了大量前来观展的观众

  原点魔幻:给孩子一个魔幻、快乐、科学的魔术体验 

    “我们的教学不单单教给孩子魔术,更多的是教会孩子表演,让孩子通过魔术表演来锻炼他对舞台的感觉,不是把魔术表演当成是一种任务,而是享受舞台的感觉,享受观众给予的掌声。”原点魔幻联合创始人谭浩介绍,原点魔幻从2012年创业至今,经历了4年课研,9次课程修正,3年反复实践,创立了国内最为先进的儿童魔术培训体系,累计参与培训的学员12300余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魔术的价值远远大于魔术的本身,于是我们不断地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实现通过学习魔术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及思维方式。”谭浩说,经过调整,原点魔幻开设了30次的近景课程,3套完整的舞台魔术流程。其中18个经典易学的近景魔术,让学员在最初的魔术课程上快速把魔术学会,可以表演给身边的亲人、同学们,从而提升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舞台表现力等。

    “舞台魔术主要是让孩子彻底解放天性,在舞台上能够充分展现自我,还原孩子的本质。”谭浩说,舞台魔术流程则需要需要配合大型魔术道具、舞蹈、舞台灯光、音响等,在大剧场或大礼堂中进行,孩子们通过学习可以在舞台上自信地完成自我介绍,并在表演魔术的过程中学会用语言、眼神、表情等去引导观众,学会用故事表达魔术内容。

    “发展儿童魔术培训,致力于给孩子一个魔幻、快乐、科学的魔术体验,是原点魔幻的使命。”谭浩表示,目前,原点魔法学院已然成为国内较大的儿童魔术培训基地。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过原点魔幻专场魔术秀,还跟CCTV少儿频道智慧树“我爱变魔术”栏目长期合作。

    “原点魔幻的培训理念是寓教于乐,为儿童提供更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魔术培训。最开始会从孩子的自我介绍开始纠正,然后在近景课程的魔术表演中准备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在学习魔术的过程中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演魔术。”谭浩如认为,孩子学习玩魔术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大家表演,当得到大家的鼓励时,孩子就会继续给别人表演。当他们体会到在练习魔术后就能得到掌声与认可时,自信心就已经慢慢建立起来。

    在谭浩看来,原点魔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从孩子们的逆向思维、专注力、独立思考、想象力这四方面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提升舞台感和舞台表现力,不论是舞台表演的开场还是台词、形体做一个系统的训练,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小魔术师。

    在魔术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当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孩子们如何应对自如,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2017年8月,原点魔幻还获得了被誉为“魔术界奥斯卡奖”的梅林奖。据悉,梅林奖每三年颁发一次,奖励给世界最高水准的魔术大师及对世界魔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从业者,也称为“世界魔术杰出贡献奖”,原点魔幻是国内第一个获得此奖的魔术院校。

    “我们坚信通过儿童魔术培训,一定会影响一批孩子,让更多的人喜欢魔术、正确认识魔术,从而推动魔术的发展。”谭浩如是说。

  展览期间展出的创意魔术小道具,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刘畅:原创是魔术的灵魂

    台上的魔术师在白色板子上画了一个卡通头像,卡通头像的眼睛居然在偷偷的左右移动,居然还能开口与魔术师对话,还能唱歌,最后魔术师把画板擦干净之后,上面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刘畅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傅氏幻术”第五代传人,师从著名魔术师傅琰东。作为中国魔术新生代领军人物,刘畅在2017年CCTV艺览天下第三季夺得冠军,还被称为CCTV时尚中国年度“明星时尚魔术师”。

    “在西方国家,大家觉得魔术是一种艺术表演,而在我国大部分观众则觉得是骗人的。”刘畅说,其实学魔术的人不一定很聪明,但是创造魔术的人,必须具备想法和创造力。很多魔术都会用到数学的思维,或者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想做好魔术,必须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全面发展。

    刘畅接触魔术是因为同学的一个表演,他到现在都记得那是把小球变没的魔术。“在电视上看见的魔术因为有距离感可能不觉得如此神奇,但当你身边一个普通人表演给你时,你反而会特别感兴趣。”刘畅说,因为好玩,从那之后便开始钻研练习魔术。

    刘畅在大学加入了学校的魔术社,担任了3年魔术社社长。第一次在舞台前表演,同学们的反馈给了他极大的自信,这也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毕业后,刘畅没有选择应聘工作,扛住了父母、朋友、亲戚的反对,选择在魔术领域继续深耕。

    “毕竟在父母眼中,魔术不是一个稳定的职业,他们也不了解魔术。”但刘畅当时对魔术处于一种很痴迷的状态,他认为他的坚持一定会有回响,终于他也获得了一些成就。后来更是拜到了“傅氏幻术”门下,将魔术变成了职业和一生的追求。

    刘畅并不是一个善谈的人,比较内向。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刘畅每天都会去小剧场进行几场现场表演,通过一年多的锻炼,让他跟观众的互动建立了很好的默契,他的魔术主攻方向也从最开始的舞台表演变成了近景互动表演。

    “我觉得魔术是有艺术价值,有情怀,有灵魂的。”刘畅说,创意就是魔术作品的灵魂,他的作品是从西方魔术借鉴而来,但是增加了自己创造性的元素。

    在刘畅看来,魔术是一种造梦的艺术,它跟电影里的造梦不同,电影是要通过屏幕去传递,可以进行修正剪辑,但魔术是真实在你眼前发生的,不能重来的。“在生活中,你如果被骗会非常生气,但是被魔术‘骗’,却会获得确实的快乐。”

    “目前,传统的魔术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下一步,在中国市场,还需整合顶尖魔术师资源,把魔术和音乐、戏剧、脱口秀、高科技等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推出全新概念的魔术秀。”刘畅在这方面也在进行尝试,希望可以通过原创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毕明浩:观众惊讶的表情是我最大的满足   

    一位女孩躺在悬空的毯子上,随着魔术师双手的左右摆动,毯子也自如地在空气间平移着,四周的流苏在气流拂动下温柔摇曳。此时的空气都凝住了,观众们目瞪口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对眼前所见的现象的不可思议全都写在了脸上。

    待表演结束,冷光灯聚焦到一位长相英俊、身材瘦高的魔术师身上,观众们都不约而同地用掌声为魔术师喝彩。

    这是毕明浩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时尚中国》栏目表演人体漂浮术的场景。那时候,他只有21岁,距离他学会第一个魔术“消失纸牌”也才过去两年时间。

    毕明浩与魔术结缘于大一时候学校组织的一场魔方比赛。在这场比赛中,他不仅获得了二等奖,而且还结识了一位魔术师前辈。通过和这位前辈的交流,让毕明浩迈进了魔术世界的大门。毕明浩回忆起这件事至今都充满感激,“尽管他教的魔术可能并不是特别需要技巧,但对我打好基础真的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年,毕明浩因为扎实的技能当选了学校魔术社的社长,在课余时间和其他对魔术感兴趣的同学切磋交流;学校有文艺演出的时候,毕明浩也会带着魔术社的社员到舞台上为同学表演节目。

    与魔术相处的时间长一分,毕明浩对魔术的喜爱就深一分,这种浓厚的喜爱让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魔术作为自己的职业。大学期间,毕明浩除了在学校文艺晚会上无偿表演,也会在校外接一些商业表演。但这些都只是出于兴趣,如果涉及到职业,他必须要做一番慎重的考虑。

    快毕业的时候毕明浩先在一家公司实习,也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他发现魔术和上班没办法兼得。在一番思想斗争之下,毕明浩选择了魔术,“我还是更喜欢上台表演的那种感觉。”

    但毕明浩的职业生涯在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买道具、做演出服、请教老师都需要很大的开支,而演出又少,“有的时候十天半个月接不到演出,就只能在家里干着急。”

    相比于物质条件的清苦,这种“着急”还包括内心的煎熬,“你会觉得自己得不到认可,不断怀疑自己、折磨自己。”

    所幸,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年复一年的坚持,一些人记住了“毕明浩”这个名字。他开始出现在一些企业年会、地方春晚等场合,演出的观众规模逐渐变大,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时候,他想的更多的是怎样让自己的魔术打上自己的印迹,成为独一无二的东西。

    “技巧可能通过练习来提高,但是创意不行,它来不来真的得看运气。”毕明浩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和感悟来提高自己的灵性,呈现出更多好作品。

    尽管技艺娴熟,但真正在舞台表演时,表演者可能会因为场地陌生、心理紧张等原因,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表演失误。对于这个问题,毕明浩有办法将失误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通常,一个魔术节目都会准备两三种预案,一旦这个动作出现失误,那就改变原计划,顺着失误后的动作继续变出一个新的魔术。而这种随机应变,不仅仅需要高超的魔术技艺,也是对表演者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

    五年来,毕明浩在场次众多的舞台实践里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内容上,他主要继承了老一辈魔术师艺术家的“戏法”精华并加以发展,擅长以灯笼魔术、国旗魔术、手彩魔术为代表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表演。舞台风格上,他手势、步伐轻柔灵动,善于把控节目的整体节奏,在关键节点能够用动作、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将观众带入自己的魔法世界里。

    谈到未来的规划,25岁的毕明浩羞涩地说,“现在就是想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沉思一阵,毕明浩又补充道,“因为作为一名魔术师,最大的满足就是看见观众脸上惊讶的表情,一方面他们觉得你厉害,另一方面你也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带去了快乐。”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