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上海12月7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烨捷)未来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部分工作时,人应该有哪些技能?今天上午,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在上海向公众交出了一份最新的答卷——融合式教育。
“如果在网上就能考取一张本科毕业证书,那么我相信,现有的很多大学就办不下去了。”顶着一头招牌式的白发,身穿一身跑步装备的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充满自信,他说,西浦要“领跑”未来高校的人才、教育及创新生态,“有的大学已经沦为考证指导机关、沦为发证单位,这种现状该改变了。”
近年来,席酉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真正“适合未来”——融合式教育,成为西浦此轮教改的支点。
“3种方式。一是工业企业定制化教育,二是创业家学院,三是营造有利于融合型精英培养的创新与创业家社区。”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西浦与置信集团签订了工业企业定制教育的合作协议,宣告“融合”的第一步正式跨出。
工业企业定制化教育,未来会成为“西浦精英”变身“行业领袖”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西浦的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4年的大学教育成为某个企业“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大一,所有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大一暑假,入选工业企业定制教育项目的学生可以用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里了解这个行业;大二、大三,学生需要分别修学20个学分的行业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全都经学校和企业共同认证;大四,学生需要进行与企业相关、与行业相关的毕业设计。
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留在与西浦有定制协议的企业工作,也可以另寻出路。如果留在这家企业工作,那么学校会减免其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费,企业也会给予一部分深造补贴,支持学生完成深造。
“这批学生,将来会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席酉民说,西浦未来想要培育那20%站在行业顶端的“行业精英”,并围绕育人这个不变的主题,不断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创业家学院,并不会“请几个导师,开两门课,弄个基金”就了事,而是要探索一种未来的大学形态。核心是“学习超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外围是大学,再外围是研发群落,“在任何一个圈子里,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见,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做自己认定有意义的事。”
而“创新与创业家社区”的范畴就更大了,它可以整合西交利物浦周边的所有创新型企业,拉动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提高投资效率,“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有很多纳米科技公司、石墨烯公司、生物医药公司,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创新型的社区,社会与大学形成良好互动机制。”
“我们进校时,都算不上是高考精英,但毕业后,我们敢于参与全球竞争。”西浦上海校友会会长陈洁夫目前在上海一家金融企业担任管理者。根据上海校友会的统计,五年来这里聚集了3400多名西浦毕业生,他们中,有一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总裁,16人正在创业,2人已经获得天使轮融资,160多人身处企业管理层岗位。“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怕担责任,不计较眼前利益。”这是学生们对自我成长的评价,也是席酉民对这所学校的未来形态充满期望的最重要因素,“进校时考分不高,毕业后我想让他们成为精英。”
上个月,在上海远称不上校友资源最强大的西浦校友会,举办了一场海归招聘会,吸引了全球60多所院校的毕业生前来应聘,52家企业为学生们提供了400多个岗位,目前已有300多人入职。“做公益,承担社会责任,也是我们西浦人的重要气质。”陈洁夫说。
学生身上这种难能可贵的“气质”,正是席酉民最愿意看到的,“很少有人能仅靠学科知识就获得成功,未来社会,需要融合型的人才。”
教育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