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图片
APP下载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启程 百余位队员雪龙船上高呼“再见祖国”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海洋报社开展全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18-07-20 14:09 来源:中青在线 

 

  北极科考期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将联合中国海洋报开展全媒体报道。中国海洋报记者 郭松峤 摄

  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陈梦雅此次随船参加北极科考,登船前,她手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打造的“强国娃娃”与雪龙船合影。中国海洋报记者 郭松峤 摄

  中青在线上海7月2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见习记者 郭佳立) “再见祖国,再见亲人!”刺耳的汽笛声在上海极地码头响起,百余位科考队员站在缓缓驶去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挥手道别。今天,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员踏上前往北极的征程,未来两个多月,他们将在极地探索未知奥秘,碰撞奇思妙想。

  9月下旬,科考队将返回上海港,总航程超过12300海里。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魏泽勋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组织的首次极地考察活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重要指示精神,为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按照计划,“雪龙号”科考船途径北冰洋高纬海区、楚科奇海、白令海。科考队员将在不同海域监测海洋酸化程度、测绘海底地形地貌、记录浮游生物生长情况,对海洋气象、化学、渔业、地质、垃圾污染等方面进行调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说,本航次加大了对海洋环境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等热门环境问题的关注,为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探索上积累珍贵资料。

  1999年,我国组织科考队员首次前往北极,近20年来,已经成功组织了8次北极科考,一批批青年献身极地科学事业,逐步填补我国在多处海域的调查空白。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主任何剑锋举例说,第5次北极科考,“雪龙号”首次成功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通过掌握的大量航道信息和水文洋流等数据,让商船抵达欧洲的时间缩短1/3。去年,“雪龙号”实现北极三条航道全穿越,直接促进了洲际间的互联互通。

  我国是北半球国家,北极气候变化对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温度上升,海冰融化,会破坏热量平衡,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工农业生产和减灾防灾等带来影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第九次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助理雷瑞波介绍,北极科考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北极航道是连接东北亚、欧洲和北美三大经济圈距离最短的海上通道,科研人员就像是“预报员”,能为船舶航行提供科学支撑,包括路线规划、海冰分布等。

  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国产新型设备将在本次考察中迎来“首秀”,包括无人冰站和滑翔机,一方面会检验中国海洋观测、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为北极海域的监测网建设做出贡献。

  朱建钢表示,参与本次考察的队伍较为庞大,其中不乏90后、95后的年轻队员,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北极科考队启程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中国海洋报搜集了100个最受大学生关注海洋问题,“雪龙号”载着这些问题出发,寻找答案。今天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将开设“逐梦北极青春行,海洋强国有我在”专栏,与中国海洋报围绕海洋强国一代、北极科考成果等开展全媒体报道。

【编辑:齐琪】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 嗨,青年,你家里来信了
    锵锵锵,“青年之家”云平台改版升级啦!六大最新功能,等你来尝鲜,更多精彩,快叫上小伙伴们,戳来看!
  • 中国“守夜人”
    在中国的西南方,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用血肉之躯丈量疆土,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
  • 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抢鲜看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跟总书记学第七期最新上线,一起抢鲜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好的明天!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