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微信矩阵-- >> 共青团新闻联播
APP下载

骑骑车就能把坏孩子变好?真的!

发布时间:2017-12-21 16:01 来源:腾讯微信 作者:陈凤莉

  主播君的话:

  一群犯过罪的孩子一起来一次骑行,他们会经历什么?他们能有什么特殊的体验和收获?这样的骑行又是怎样改变了他们?来感受一下这场被称作“城市历奇”的骑行吧!

  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这是一群犯过罪的孩子,是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观护基地的服务对象。

  他们有的纹着复杂的纹身,有的化着浓浓的妆,还有的叼着烟卷,不时地吐出一个烟圈。那是他们早早踏入社会的标志。只是嘴边刚刚冒出的胡茬,还有那些稚气未脱的言语,让人一下就能明白,他们确实还是孩子。

  这是一场怎样的骑行?

  这场骑行被称为“城市历奇”,是社工专门为这些孩子设计的。

  “孩子们自己规划路线,让他们完成我们既定的挑战目标。希望在骑行中使他们产生对小组的归属感,让他们彼此之间熟悉,我们社工也通过观察和沟通,让他们产生信任。”北京超越社工事务所项目主管王徐晖说。

  这样的骑行通常是会带着“任务”的。比如8月份的这次骑行是关于环保主题的,孩子们要在骑行中去发现环保或不环保的行为,自觉去践行环保的行动。

  在那次骑行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任务。有的孩子默默地捡起了地上的烟头,有的孩子悄悄地把地上的矿泉水瓶扔到垃圾桶里。

  从去年1月份开始,基地开始为涉诉青少年提供服务,通过设计各种不同主题的城市历奇活动,让这些曾经的“坏孩子”在活动中卸下心防,变成好孩子。

  “城市历奇”之前他们是什么样的?

  在骑行之前或之后,王徐晖和同事会把孩子们聚在一起,来一场介绍或分享。可是,每一次新的小组组成,总会有孩子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不愿意走进来。

  比如小林(化名):

  刚来时很封闭,他不靠近别人,也让人无法靠近。大家一起围成圆圈参与讨论,他就一直站在圆外。王徐晖说,“他是缺乏安全感。”

  因为盗窃而被起诉的小林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小时候,父母离婚。初中时他跟着母亲来到了北京,这期间他经历了不少辛酸。在北京,他与再婚后的母亲所在的家庭相处的并不融洽,这让青春期的他对亲情渐渐失去了希望,接下来一切便朝着“坏”的方向发展:14岁离家出走,初中中专都没上完,只有小学学历的他走向社会。他开始盗窃,2016年年初一个月内他就连续盗窃七八起,最多的时候一个多月盗窃涉案金额近1万元。

  这些经历影响着小林,让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安全感,融入新环境的过程就会比别人慢。

  再比如小江(化名):

  他只跟比自己小的孩子和大人玩,很难融入他同龄的群体。每一次遇到新的小组,他总是“紧紧拉着”他认识的人,即使这个人也只是他上一次小组里刚认识的。他永远都会找那个他认为相对安全的人在一起。只要有新人在,他就会“坐在角落,用质疑的眼光看着他”。如果这一组全是陌生人,他就会“难受极了”,皱着眉头、歪着头、看手机,表示非常烦躁。每次活动发布后,他总会说“能不能请假”、“不想去”,当志愿者们在鼓舞大家士气的时候,他总是会站在消极和反对的一方,总说“不能完成挑战”、“不想再来”。

  而这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

  “他从小就被同学欺负,被嘲笑。漫长的小学、中学时代,他就是在被欺凌中度过的,这导致了他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永远都要反击,总是要说不,不喜欢,不参与,不接受,这让他无法融入集体。” 超越青少年社工观护基地副主任和城市历奇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李涵说。

  发现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

  在李涵看来,刚来到观护基地的孩子之所以会排斥或者畏惧,是因为社工还并未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她常常会通过非常小的细节,让孩子们感受到她的关心。

  在活动中,王徐晖总会悄悄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他试图“窥探”孩子们的内心,关注孩子们的情绪,然后对症下药。

  有一个孩子在开会时常常会跟别人“怼”,总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让他说为什么不同意却又不说。

  “其实他是个很自我的人,当初给他们组微信群起名时,因为没有采用他的提议,他的积极性有点儿受挫。”王徐晖说,那次骑行,他不愿意参与,甚至还说出了不想再来参加基地活动的话。

  在开会时,他“刻意”地让这个孩子表达他的看法,策划骑行路线时,让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了让他更有“存在感”,还给了他一个“领队”的头衔。

  “城市历奇”后他们变成了这样的孩子:

  骑行的最后分享环节,王徐晖要求每个人都要说出一个别人和自己的优点。

  “我发现小李很懂事,总是会停下来等别人,怕别人跟不上,还细心地嘱咐我们过路口的时候要小心。”

  “我发现小张细心,刚刚地上有个烟头,他随手就捡起来了。”

  “我觉得我自己还算有责任心,按着计划好的路线带着大家走完了。”

  “我觉得我说话算话,虽然迟到了,我明知道已经赶不上大家的骑行,还是花了两个小时过来跟大家会合。”……

  这些从他们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小优点,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过,在听到别人评价自己时,大多数孩子也是惊得睁大了眼睛。

  事实上,这群孩子在参与基地的活动之后,一直都在变化之中。

  比如小张(化名):

  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犯盗窃罪。第一次见到他时,“个子很小,总是畏畏缩缩的,手永远都是缩在袖子里面”,他不希望自己引起别人的关注,行动的意愿非常低,虽然他的适应能力强,但他各方面改变的意愿很低。

  小张参加的是观护基地之前举办的徒步穿越地铁线活动,成员要把手中的口罩发给他们认为需要的人。小张因为早年的生活经历,他会特别关注和他境遇相似的人,把口罩发给农民工、环卫工等。王徐晖发现,他通过帮助他人,由原来对自己的期待和评价很低,到认为“我依然有能力去做一些别的事情”。后来在活动的视频录制中,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能够帮助他人,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觉得很高兴!

  现在小张的状态很稳定,在做保安的工作,想通过工作挣到学费,然后学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提交的审查报告上,检察院会要求社工提交孩子这段时间参与活动开展个案的情况,附在社会调查报告的后面,作为是否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参考。因为这样,从观护基地走出去的孩子已经有好几个不被起诉。

  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主任席小华:

  历奇是一种能够被青少年乐于接受的辅导方式,它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升其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并帮助青少年重获动力,改善自己,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记者:陈凤莉 实习生:许骥腾 王可尔

  编辑:陈凤莉

  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陈凤莉】
你可能还喜欢看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