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中国青年报新闻
APP下载

格库青年无人区开凿铁路隧道

在生命荒原中“野蛮”生长

发布时间:2018-09-27 06:09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李翀 李冬

  扫一扫 看视频

  最近几天,邱棫锋起床总会流鼻血,在海拔3586米的格库,氧气不足,加上气候干燥,这个刚毕业的24岁小伙儿觉得有些吃不消。1个多月前,他和另外3个年轻人一起,从西宁飞到花土沟,再乘车进入格库。飞机1周只有4班,他们在西宁等了两天,才顺利登机。

  从飞机上看向窗外,邱棫锋好奇自己即将为之奋斗的“格库”是什么样子。透过云层,他看见大地只有一个颜色,茫茫戈壁如同电影里的火星表层。素来大胆的邱棫锋还是害怕了,“这咋办?在地上看不到活的东西”。

  邱棫锋抵达的地方位于阿尔金山脚下,往前便是罗布泊无人区。中铁隧道局集团承建的格库铁路新疆段阿尔金山隧道项目工程在此开工。

  2014年底,格库铁路在青海省格尔木市落下第一根水泥枕后,沿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南缘西行,经乌图美仁、花土沟,来到阿尔金山,在这里等待穿过厚厚的山脊,而后一路向西,直抵南疆重镇库尔勒市。

  新的铁路干线穿越中疆、南疆腹地,也穿过2000多年前盛极一时的古楼兰道,汉朝一位叫做张骞的年轻人曾经走过这条路,成就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丝绸之路”。

  邱棫锋来到格库,成为格库铁路新疆段S6标段的一名安全员。在他身后,一条隧道宛如巨蟒入山。隧道内,机器轰鸣、昼夜不歇,机电钻子穿过12个断裂带,凿开地质情况极为复杂的山体,最终打通一条全长13195米的隧道。隧道连接的格库铁路将成为继兰新铁路和哈额铁路之后的新疆第三条出疆大动脉,同时连接内陆与西亚、东欧,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引擎。

  生命的荒原

  7月酷暑,邱智聪穿着棉袄坐在办公室里,已是晚上9点,外面依然如白昼。这名90后技术员还在等着网络重新连接,好把今天隧道施工的报表发送出去。昨天,他等到了凌晨1点。陪伴他的,只有办公室墙角整齐摆放的几盆观赏植物,前不久刚从几百公里外运来,邱智聪定期浇水、精心打理,但这些植物仍最多存活两个月。在靠近阿尔金山无人区和罗布泊无人区的生命荒原,零星分布着的骆驼草是仅能自然生存的绿色生命。

  “刚来这里3天就想走。”1987年出生的质检工程师汪涛是项目上年龄较大的。初到格库,“草原、葡萄、哈密瓜”的幻想很快破灭。汪涛站在茫茫戈壁,炽烈的日头下,只有孤独的人影与光秃秃的山脊相对无言。项目部的红色房顶,在一片黄沙中间,像极了电影《火星救援》中那唯一一处能让人类生存的基地。

  刚到格库时,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家人联系不到汪涛。“实在太艰苦了。”这名安徽汉子第二天嘴唇就干裂到无法进食,他顶着强烈的紫外线开工,身上常会晒脱一层皮,“洗手疼,长新皮时更疼”。入夜,汪涛躺在集装箱里,久久无法入睡,因为缺氧,大脑如被针扎,每日昏昏沉沉。

  日常用水要从100多公里外运来,遇到大雪或沙尘暴导致交通中断,水便停运。从工地就近运来的水,水质不达标,煮沸之后仍是咸的。

  四川姑娘杨瑷嫣第一次乘车来到格库时,同事开口便问她,“你带什么吃的没有?”

  他们已经半年没有下过山了,只能盼望着外面有人进来。每次外出,杨瑷嫣第一件事就是大吃一顿,然后冲进商场,置换一身新的行头,再烫个头发。只不过,等下次下山,一切又变得落伍了。但她坚持留了下来。

  格库的日头很长,时间很慢,时尚和潮流在这里缓慢更迭,只有大红色的工装,在一望无际的黄沙中,保持着长久不变的鲜艳色彩。

  过年时,工程需要轮班留守,回家只能分作两批,“第一批人看不到正月十五的烟火,第二批人吃不到大年三十的饺子。”

  当杨瑷嫣回到家里,她发现自己已经跟外面的世界脱节了,不会开智能电视机,倒腾了半天,70岁的外婆接过遥控器说,“来,我帮你开”。

  环境越艰难,生长越灿烂

  大学毕业后,王小宇原本在北京上班。来到格库,王小宇恍惚从一个世界被扔到了另一个世界。

  在来到格库的路上,王小宇见到沿途分布的骆驼草。它们生长在黄沙之中,努力地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生出刺一样坚硬的小绿叶,并在风沙中晃动着枯瘦的枝丫。王小宇想起同事赵巨涛讲起工程开始时的故事。

  2016年,负责工程测量的赵巨涛第一次来到格库,初期测量工作很难,夹带着砂石的大风能把水瞬间冻成冰渣,赵巨涛与同事握着测量杆一寸寸丈量。光秃的山脊上没有任何遮挡物,遇到狂风时,他们就地在沙土刨出一个大坑,将头埋进去,就像扎在沙土里的一堆堆骆驼草。这样干了30多天,一天测3公里,一个月后,才完成初步测量。

  环境的艰苦没有吓退任何人,反倒让这群年轻人的心里生出一股倔劲儿,“干铁路建设工作的,路在哪里,人就在哪里”。

  赵巨涛听过最大的风声,尝过最咸的水,见过沙尘暴笼罩天空和大地。后来,项目部建起了图书室、台球室、室内篮球场……格库原本寂寞的闲暇时光变得热闹起来。年轻人努力在极度简陋的生存环境下,活出更加旺盛的模样。

  在爬个坡都会气喘吁吁的高原,男生仍旧对运动充满热情。因为缺水、缺氧和暴晒,这里的年轻人嘴唇干枯脱皮,还有些发紫,脸上总是无法摆脱雀斑和痘印。女孩们爱美,中午吃饭,“面膜”是必谈话题。

  在这里,小黄狗“来福”大概是人类之外的唯一生命,这个不知道从哪里闯入的小家伙成了项目上的“明星”,大家争相给它喂食,夜晚的犬吠让格库多了几分生气。年轻人在格库植树,种南瓜、丝瓜、绿萝,力图让戈壁充满更多的生命,即便它们活不过两个月。

  到格库一周年的那天夜晚,王小宇躺在宿舍的床上,透过半透明的毛玻璃房顶,隐约看见漫天月色星光。但是繁星之下也并不适宜安睡,他起床在笔记本里写下:“格库青年像骆驼草,环境越艰难,生长越灿烂。”

  这是青春岁月里唯一确定的事

  来格库前,邱智聪曾参与修建中亚最长的卡姆奇克隧道。回国后,他在电视机前看到通车直播时,就像见到了老朋友,朝电视机挥起手。来到格库,他再次投入打通“一带一路”工程的战斗中,但这一次感触完全不同,“为自己的国家修铁路会更自豪”。

  与邱智聪相比,新疆女孩魏紫晴对格库有着别样的感情,“这里是我的家乡”。

  当得知格库铁路是出疆的重要通道时,魏紫晴申请来到了这里。她不愿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艰辛,每当家人提出来工地看望时,她都会拒绝。魏紫晴的父母在中铁隧道局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发起的“强国一代大讨论”直播中,看到了女儿的工作环境,知道女儿很倔强,父母还是忍不住试探性地问:“有机会还是下山吧?”

  但魏紫晴有自己的主意,从一名刚毕业的小女生,长成戈壁滩上的“女战士”,隧道打通一条出疆的铁路,也打通了她内心的道路。

  魏紫晴曾在广东念大学,毕业后回到新疆,感受到处处都是“不方便”,工作机会也少得可怜。这个处在祖国内陆深处的地方,“开放”的脚步还很迟缓。

  如今,阿尔金山隧道工程进度过半,预计2020年完工。魏紫晴开始想象着格库铁路全线贯通后,站在“一带一路”的重要地理位置上,新疆将更多的与内陆、与世界连接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隅。

  9月的一天,新人邱棫锋还没做好防寒准备,格库迎来了2018年的第一场雪。他看见项目工地上“海拔高、斗志更高;风沙大,决心更大”的几个红色字眼格外清晰。也见到那些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前辈”平静地“生长”在格库的无人区荒原里,邱棫锋开始理解大家没有离开的缘由。

  对于这里的年轻人来说,有太多不可确定的事。不确定什么时候停电,不确定什么时候停水,也不确定明天的天气是什么…… 只有“打通这条铁路隧道”是他们青春岁月里唯一确定的事。

【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